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中國污染到底有多重?污水總量超環境容量三倍

中國污染到底有多重?污水總量超環境容量三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22 08:38  瀏覽次數:19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而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80億噸,已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5.5%,即四分之一強,超過美國碳排放量50%左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
  去年以來,中國各地頻發的霧霾也成為被高度關注的國際問題,甚至被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稱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環境災害”。
  如果說,環境污染問題是中國社會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那么,碳減排和霧霾治理便是這項挑戰中最緊迫、最需要率先攻破的堡壘。
  霧霾成災
  2013年初以來,我國多次出現持續性、大面積霧霾,覆蓋全國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受影響人口約6億人。霧霾中的PM2.5成為最新的健康殺手和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
  “籠罩全國五分之一國土的霧霾,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災難,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本月15日,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薛進軍在京表示,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事件正在影響中國當前社會的穩定。
  薛進軍對記者說,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的危害在于嚴重影響當前和今后的經濟活動,嚴重危害健康,特別是兒童和婦女的健康,也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聲譽,并嚴重威脅社會安全。這些環境問題的大規模出現,使得中國民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轉向健康危害、食品安全、污染防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去年以來,有關中國的霧霾問題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施泰納日前在京表示,中國在“空氣污染方面的巨大挑戰,已經引發了各個國家之間一系列的討論”。“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的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每天清晨,城市的中產階層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空氣質量是什么樣的。”
  “國外的報刊幾乎每天都有有關中國霧霾的報道,甚至一些國家還把自己的污染和霧霾同中國相聯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說,去年以來,美歐日一些企業開始給來華員工發放“健康補貼”、“污染對策補貼”等,嚇跑不少企業和外國人,“毫不夸張地說,霧霾問題已讓中國人蒙羞。”
  除了霧霾外,我國土壤、水污染同樣嚴重。15日,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相關報告以《中國已成為污染大國》為題,列舉了如下事實:
  中國各類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并遠遠超過自身的環境容量極限。目前,中國消費了世界約21%的能源、11%的石油、49%的煤炭,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物、25%的二氧化碳。
  在土壤污染方面,今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耕地的污染超標率為19.4%,而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1.1%為重度污染,而我國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壤污染更為嚴重。
  在水污染方面,2012年,全國十大水系、62個主要湖泊分別有31%和39%的淡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要求,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目前,全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中,近六成地下水質較差或極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中國水環境的COD化學需氧量承載力為740.9萬噸,但全國第一次污染源調查發現,COD實際排放量為3028.96萬噸,約為中國水環境COD承載力的4倍。
  中國環境危機的根源之一是大量使用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而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一項研究,中國能源結構轉變和能源消費下降的轉折點在2050年左右才能出現。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尚處于低端。這造成了中國的經濟只能是拼能源與資源型的高污染高碳經濟。”趙忠秀說,此外,環境治理的關鍵是環境技術進步和環境產品開發,而中國在這方面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20~30年。
  薛進軍認為,要從“根本上”治理好霧霾、重現藍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需要20~30年時間。即使是采取最嚴厲的措施、最先進的技術,最快地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奇跡般地改善環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時間。
  三成碳排放由他國消費引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就得在全球碳減排中承擔最大的責任?對此,趙忠秀表示不認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1/5至1/4的碳排放由貿易生產引致。中國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的,而歐元區和北美碳排放的33%和17%是在地區外生產排放的。
  趙忠秀等專家的研究發現,如果按生產排放碳來看,中國排在全球第一位23%,北美排在第二位21%。但如果從消費碳排放來看,北美則是最大的地區23%,中國第二18%。
  據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社科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介紹,2011年,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平價也只占到14.5%,制造業產值只占世界制造業總額的13%,出口額占到世界總出口額的10%,卻排放了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5.5%。
  上述報告同時表示,不能就此斷定中國的高碳全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消費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建立對于國際氣候談判日益重要。”趙忠秀說,發展權的權衡已成為制約京都議定書效力的關鍵因素,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國家排放目錄只核算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的排放,忽視了國家之間的聯系,這可能導致對全球、地區和國家排放趨勢和減排政策的錯誤分析。
  近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裴建鎖、王春華應用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公布的中國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1997~2009,測算了各行業出口總的隱含碳,并將出口隱含碳的變動分解為三種因素:總量、效率和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出口結構的調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則不太顯著,出口總量的增長是貿易隱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
  同期,趙忠秀與上海海事大學講師閆云鳳也采用WIOD數據庫的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及部門碳排放數據,建立了多區域投入產出MRIO模型和消費碳排放核算目錄,并據此分析了全球消費碳排放及國際貿易中的轉移碳排放量。
  研究結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費碳排放為28850百萬噸,其中國際貿易所隱含碳排放占到全球消費碳排放的20%,而這些貿易隱含碳主要是從中國和BRIIAT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等其他重要國家組生產和出口,由北美和歐元區消費引起的。
  “北美等發達地區1個人的消費碳排放相當于中國4個人的碳排放或BRIIAT6個人的碳排放。”趙忠秀說,如果考慮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地區間碳強度的差距將縮校分析表明,中國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的。
  趙忠秀對本報記者表示,全面了解消費碳排放的增長趨勢及其影響因素有利于氣候政策的設計,減少國家利益和全球減排效率的沖突,同時減少全球減排失敗的風險。應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分配碳排放責任,真正促進全球性的減排。
  三階段推可持續消費戰略
  面對巨大的碳排放,中國的“碳”路該怎么走?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副秘書長徐慶華本月9日表示,“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他解釋說,可持續消費是綠色發展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今世后代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但目前,可持續消費的相關政策未納入國家發展計劃和重要法律,未系統地列入國家政策框架內,未充分考慮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也缺乏可持續消費指標體系。”徐慶華說。
  在國合會本月9日至10日舉行的2014年圓桌會議上,徐慶華等專家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著重強調可持續消費,將可持續消費納入現行法律法規和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同時制定國家可持續消費路線圖與《可持續消費行動計劃》以輔助實施。
  記者了解到,國合會“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課題組已繪制了中國可持續消費路線圖,并作為一項重大政策建議遞交國務院有關部門。這份路線圖將中國實施可持續消費戰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至2015年,改進期:將可持續消費納入“十三五”規劃,發展并確立可持續消費的制度基礎,修訂現有法律政策框架,納入可持續消費。優先在住房包括家電、交通、食品和服裝四個領域進行重點實施。這一階段囊括了綠色產品數量增加及質量提高、非物質消費和服務改善、農村“低消費者”消費力增強。第一階段末期,可持續消費在能源節約和氣候保護方面的潛能在四個優先領域內得到初步發掘。
  第二階段2015年至2020年,鞏固期:改善和擴大法律政策框架,在中國新興城市中產階層中積極推廣可持續消費模式。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為利益相關方調整和制定一攬子計劃。2020年,中國消費者和企業應為政策干預的實施提供廣泛支持,并積極參與,促進可持續消費的發展。
  第三階段2020年后,持續提高期: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持續提高可持續消費的能力和水平。目標是使可持續消費在住房、出行、食品和服裝領域的影響水平達到最高??傮w人均消費影響下降,城鄉收入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縮校這一階段完成后,我國的可持續消費戰略與其他地區達到相同的水平,如歐盟、日本和巴西等,整體上趨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體系的實施。
  而為了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課題組建議,建立可持續消費與綠色發展部際協調合作機制,開展可持續消費地方試點項目,建立并應用可持續消費指標體系,充分利用私營部門的力量特別是零售商和金融機構,讓各類企業都將可持續消費納入行為準則。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