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3被冠以互聯網金融元年的稱號,很少人知道“網絡金融”的研究在本世紀初就已經初具規模,雖然關于電子銀行的技術分析已經成為各大院校的專門課程,但市場影響力顯而易見是有限的,近期對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民間資本被激活,互聯網終于在2013年,發酵出一場狂歡。
理財邦---我們在談論互聯網金融什么?
對于摸索中的互聯網金融世界,我們必須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分析其背后的創新價值和風險特征,就金融學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主要關注的是,資金與金融資源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和信息發掘這些金融體系基礎性功能。互聯網金融的變化除了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上世紀末信息革命的突飛猛進等也對金融經濟的結構產生巨大的影響,金融運行,組織,產品與技術的結合所造成的經濟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都是互聯網革命性突變的原因。
當資金與金融資源配置相關的互聯網金融成為公眾最為關注和活躍的問題,P2P和P2C網貸無疑是聚焦的熱點,這種歐美的舶來品,在中國衍生出五花八門的模式,大部分與互聯網精神和實質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種馬甲的本土模式,讓理財邦的誕生慎重而又慎重,這種試圖擺脫金融體系的脫媒,運用互聯網促成信息的直接對接,從而實現資金供給需求的直接資金轉移,主要區別就是,從原始的債券交易轉變成為平臺自身去過濾和甄別信息,實現一對多的交易。這讓我們必須承認和接受這種運用市場自發動力的新型直接融資模式。
就國內的網貸平臺而言,均沒有做為純粹的信息中介,大多都融入了資金供求的債務與債券關系中。理財邦做為p2c的成長產物,從開始就在運營上恪守并杜絕此類問題,不接觸資金,所有信息公開透明化。沒有一味的去模仿歐美模式,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的格局當中,盡最大努力做健康陽光的金融模式。
再來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現代支付清算體系的效率不斷提高,以非金融機構支付為代表的零售支付融入人們的生活,研究表明,GDP和CPI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而且能夠通過大額資金流動,對區域經濟和金融格局產生影響。
互聯網經濟的不確定性是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融資的風險迅速爆發,網貸平臺頻頻出現危機事件,從這種交易視角來看,互聯網雖然使得風險對沖需求下降,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各類資金配置型金融活動的風險要素,只是重組了風險與收益的結構特點。但不可置否,他在新的渠道,產品和信息的組織以及業務形式上給金融經濟創造傳統金融不可造就的條件。
理財邦---互聯網金融究竟是顛覆還是夢想?
傳統金融體系因為信息的封閉對資金供需的個人和小微企業不能實現直接有效的資金對接,這種情況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的橫空出世與漫天遍野的宣傳激發了國人對于傳統金融體系的不滿,并且對網貸經濟模式迫切。對于民間經濟來講,資本積累和熱點的缺乏,造就了短期逐利性的熱錢,實體金融的戰略藍海無疑被逐漸吞沒,這種極具想象空間的互聯網金融成為現代經濟中資本追逐的潮兒。
所有投資者至此,都相信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產品不是白菜,需要特定的專業技術,行業積累和監管環境,迄今為止,就全球金融體系而言,我們并未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替代傳統金融的體系的金融架構,我們必須清醒的認知到這只是一個想象中金融功能實現形式,一些新的金融組織與產品模式,他們并未成熟,我們必須從短期的浮躁中跳出來,關注更加根本性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從側面來看,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宣傳,都是管理品質。
理財邦在避免傳統弊端的同時,也非常注意有效實現服務資金與供給者需求的平衡。找出真正的商業原則及可持續且能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路徑。
利率化市場尚未真正完成,資金價格多軌制仍存在,就此意義來講,這場金融變革,在革金融市場的命。一旦利率化市場深入推進。金融要素壁壘即將消除,結構會隨之而變,走到生命盡頭的,將會成為金融歷史的記錄。
理財邦將從整體上,長遠認識網貸模式的可持續性所在,把握中長期的發展軌跡,我們不會脫離金融回歸的主流,這種產業鏈的創興,我們積極理性的參與,同時也將關注背后經濟,社會挑戰的主線索。
理財邦推動互聯網金融的歷史潮流,但絕不做轉眼即逝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