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一,曾以產地分布最廣,產量、出口量最多而名列 閩紅 之首。原產于有 中國茶葉之鄉 美譽的福安市社口鎮,有150多年悠久的歷史。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就以色艷香濃、鮮醇清甘,與貴州茅臺酒同時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我國當代茶葉泰斗張天福教授曾題詞贊譽 坦洋工夫,馳名中外 。福安品福茶廠的坦洋工夫紅茶選用高山地區的小葉種鮮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傳統工藝精制而成。上品者,外形緊結勻整,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香甜和,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甜醇厚,葉底紅勻光亮。坦洋工夫紅茶相傳于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試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產區分布很廣,以福安市坦洋村為中心遍及福安、柘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以當地有性群體種為原料,外形緊結圓直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氣清鮮高爽,湯鮮艷呈金黃色,滋味醇厚,葉底紅勻光亮。 歷史上坦洋工夫在初制過程中,要著重掌握好萎凋工藝,在高山茶區則十分重視加溫發酵的技術處理。坦洋工夫的精制一般采用多級付制,主產品回收的辦法,由于其產區遼闊,科學地拼配高山、平地,春夏秋季原料,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使坦洋工夫紅茶保持穩定的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乃是精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