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中國名茶之一,素來以 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 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能。信陽毛尖開湯信陽毛尖,亦稱 豫毛峰 。信陽毛尖主要產地在信陽縣西部董家河、浉河港、吳家店鄉的深山區,以及南部東雙河、柳林、李家寨、譚家河、十三里橋、平橋鎮等鄉鎮的淺山區和部分高山區。六十年代以來,在中部五里店、彭家灣、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且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1985年改為茶種場),開創了茶樹北上過淮河的先例?,F淮北數鄉種茶已達2000余畝,年產毛尖2萬多公斤。正宗信陽毛尖的產區,除信陽縣外,還含信陽市(在縣中部、五十年代從信陽縣劃出建市)和毗鄰羅山縣南部靈山一帶澀港、彭新、青山三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八十年代以來,信陽毛尖的生產已推廣全地(市)。【工藝特點】 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嶺,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彌漫。乾隆時有個拔貢叫程悌,常游車云山而留有一詩: 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黑白兩潭景色更是綺麗誘人,清時張鐃有詩描述: 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來。濺花飛霽雪,暄石響晴雷。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緣知龍伯信陽毛尖產品戲,擊水不能回。 這云霧彌漫之地,絲絲縷縷如煙之水氣,滋潤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的信陽毛尖提供了天然資源。 上等優質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礎。信陽茶區屬高緯度茶區,四季分明,茶園比南方開采晚、封園早。每年隆冬季節,冰雪封凍了高山,覆蓋了大地,萬物失去了生機,唯有茶樹傲寒而立,青枝綠葉,茶花次第怒放,濃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 我是強者。人們為了給這強者注入更強的活力,每年都及時對茶園進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機肥。茶樹借助這特殊力量和休養生息的機會,貯存了大量的養分,滿足了翌年生長需要,加之深山區陽光遲來早去,所以這里茶葉內含物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兒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質、水浸出物等含量,均優于南方茶區,為南方茶區所不及。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種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 跑山尖 , 雨前毛尖 被視為珍品。每逢采茶季節,滿山遍野身著紅、綠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們纖細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的采摘細嫩芽葉。你怎會想到1千克特級信陽毛尖竟然需10萬多個芽頭。這里凝結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 誰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 ,可想信陽毛尖的采摘標準要求是如此嚴格。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點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魚葉。80年代后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采摘更是講究,只采芽苞。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并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抨柮馄焚|好,端在炒中成。信陽毛尖炒制工藝獨特,炒制分 生鍋 、熟鍋 、 烘焙 三個工序,用雙鍋變溫法進行。 生鍋 的溫度140-160℃, 熟鍋 的溫度80-90℃, 烘焙 溫度60-90℃,隨著鍋溫變化,茶葉含水量不斷減少,品質也逐漸成。 生鍋 是兩口大小一致的光潔鐵鍋,并列安裝成35℃-40℃度傾斜狀。 生鍋 用細軟竹扎成圓掃茶把,在鍋中有節奏地反復挑抖,鮮葉下綿后,開始初揉,并與抖散相結合。反復進行4分鐘左右,實成圓條,達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轉入 熟鍋 內整形; 熟鍋 開始仍用茶把繼續輕揉茶葉,并結合散團,待茶條稍緊后,進行 趕條 ,當茶條緊細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時,進入 理條 ,這是決定茶葉光和直的的關鍵。 理條 手勢自如,動作靈巧,要害是抓條和甩條,抓條時手心向下,拇指與國外四指張成 八 定形,使茶葉從小指部位帶入手中,再沿鍋帶到鍋緣,并用拇指捏住,離鍋心13-17厘米高處,借用腕力,將茶葉由虎口處迅速有力敏捷搖擺甩出,使茶葉從鍋內上緣順序依次落入鍋心。 理 至七八成干時出鍋,進行 烘焙 ;烘焙經初烘、攤放、復火三個程序,即成品優質佳的信陽毛類。上等信陽毛類含水量不超過6%?! ⌒抨柮獬踔坪?,經人工揀剔,把成條不緊的粗老茶葉和黃片、茶梗及碎末揀剔出來。揀出來的青綠色成條不緊的片狀茶,叫 茴青 ,春茶茴青又叫 梅片 。 茴青 屬五級茶,揀出來的大黃片和碎片末列為級外茶。經揀剔后的茶葉就是市場上銷售的 精制毛尖 。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這是一個科學而明智的舉措,起到了 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的作用,從而使信陽毛尖產地擴大到9個縣(區),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名優茶生產基地?! ?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政府委托,成為信陽毛尖的注冊人。證明商標是公益性商標,可授權符合條件的單位使用。該證明商標規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使用范圍必須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到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編輯本段]【品質特點】 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沖后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優質信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或明亮,味道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則湯色深綠或發黃、混濁發暗,不耐沖泡、沒有茶香味?! ∫话泐櫩蜕祥T,都會先詢問其想要購買什么價位的茶,送人還是自己喝,然后拿出兩三種價位相近的茶供客人品嘗挑選。 開湯 是購茶必不可少的程序,所謂 開湯 ,即指現場品茶。提醒茶客要仔細觀察茶湯和聞香氣。品味道,優質信陽毛尖頭道苦二道甜,并且耐泡,一般能泡3~5道,而劣質的毛尖最多泡2次。[編輯本段]【榮譽】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 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 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 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 龍潭 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 中國茶文化名茶 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v史上信陽毛尖主產于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后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云)、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余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后,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園面積有80萬畝,開采面積70萬畝,茶葉總產值8億多元,社會總收入12億元以上。[編輯本段]【手工制作工藝】1、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2、攤放 將篩分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信陽毛尖攤放,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制作完畢。3、生鍋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 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4、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 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 裹揉 ,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 趕條 。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 (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 八 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后于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 虎口 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5、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6、攤涼 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7、復烘 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8、毛茶整理 復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9、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干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后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溫、衛生的室內。[編輯本段]【
機械制作工藝】1、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采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2、攤放 將篩選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攤放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制作完畢。3、殺青 機械殺青宜采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后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溫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溫度不一,進葉口溫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殺青適度的標志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4、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濕的感覺。5、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6、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溫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左右為宜。7、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烘干機,根據茶葉品質,初烘溫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為宜。8、攤涼 將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9、復烘 復烘仍在烘干機中進行,溫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以下。[編輯本段]【功能與作用】 信陽毛尖具有強身健體作用。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