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過年流行送紅包,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可以向親人朋友討要紅包,在騰訊的微信可以發放紅包引發哄搶抖抖土豪的威風,在新浪微博可以讓紅包飛起來,作為這一切信息行為的底層支撐的運營商們也不敢怠慢,紛紛給用戶進行了“紅包”贈送。
運營商以往在過春節的時候都是以送米送油為主要營銷方式的,幾年前,在中國移動各地的營業廳前都會排起數千米的長龍,可如今只會在一些地方小城還有類似的火爆場面,大城市中已經很少能靠這些傳統的送禮引發用戶的熱情。這種變化一方面是來自營銷活動習以為常的疲乏,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證了白給的東西沒人珍惜的真理。運營商這些年的比富般的贈送,不僅沒有為自己贏得多少有價值的忠誠用戶,甚至都沒有能夠得到社會上一點點贊許或認可,用戶一邊領禮品一邊罵的事情經常發生。
馬年的春節,三家運營商都非常重視流量,因為4G來了,移動互聯網大潮正在生成,而且運營商的傳統業務正在被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各種社交工具所替代沖擊,運營商也需要在流量上下功夫,而以前最為被人重視的短信如今正在快速銷減,估計不久以后便會享受運營商對待固定電話的營銷待遇。
贈送流量的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呢?應該說,只要有運營商在贈送,其他的運營商最好的策略自然是也要參與進來,或者提供更大量的贈送,否則會遭遇社會輿論的壓力,但從長久來看,流量贈送也許可以打開部分用戶使用的大門,但如果形成習慣,則會成為運營商流量經營的大敵。
阿里巴巴多年來都會在雙11促銷的時候推出紅包贈送,但從來都不會讓用戶不勞而獲,獲取紅包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對達到一定消費貢獻的用戶進行反饋或者要用戶本人不厭其煩的點擊點擊再點擊,這種贈送的使用率會遠遠高于普遍撒網的天上掉餡餅。我們已經可以從網上各途徑看到,享受了運營商流量贈送的用戶說好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對其用途、范圍等等的吐槽。也就是說,運營商提供的大面積流量贈送也陷入了以往送米送油一樣的口碑漩渦。
流量贈送本身只是用來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一種工具,但要是希望通過流量贈送搶奪更多的忠誠用戶,或者通過流量贈送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估計流量贈送難以完成這樣的艱巨任務。更何況,口口聲聲怕自己成為啞管道的運營商們,自己正在通過自己的混戰式營銷方式向啞管道墜落。
運營商們經常把流量經營當成是以前增值業務和語音業務提升的發展,只要讓用戶多多用一下就會形成黏性,只要是讓用戶把應用裝上就可以一勞永逸的帶來收益,只要是通過免費把用戶抓過來就可以萬事大吉,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也決不會成為流量制勝的法寶。流量經營需要運營商做的更多,更系統,更全面,也需要更扎實,當然,更需要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