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光棍節,無論是阿里支付寶達成的交易筆數1.7億筆、成交金額350億元,還是京東破500萬單的訂貨量,都讓人對中國電商的能量和消費者巨大的購買能力感到咋舌。看著這些動輒以百萬計的數據,英國的商家反復感嘆中國市場的廣大。
不過就像野百合也有春天,在中國的“光棍節”將近兩個月之后,英國也進入了購物季,蟄伏了好幾個月的消費者準備在圣誕節前后的購物季大顯身手,而商家也為購物潮做好了準備,尤其是從2013年12月26日開始的一個月被英國電商稱為“網絡節禮月”,是一個媲美中國“光棍節”的高光時刻,商家準備了大量的促銷商品,買家也早就準備好了鼠標。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忽然發生了“不可抗力”讓買賣雙方大失所望。原來是交易渠道出了問題,結果是消費者付不了賬,商家收不到錢。
在人們瘋狂搶購的時候,英國國民西敏寺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數百萬信用卡遭遇技術故障,使得這些持卡人在全年最繁忙的購物季剛一開始,就遭遇了支付困難。在街頭的商店和購物網站上,當消費者想買東西的時候,信用卡都被提示支付申請被拒絕。網上購物的人只能無奈把特價品存在購物車里,至于會不會被別的手快的人搶走只能聽天由命了。那些在超市的購物者也被迫放棄裝得滿滿的購物車,相比之下加油站的顧客最鬧心,他們無法對加入油箱里的油選擇退貨,只能狼狽地留下抵押品。那些衣冠楚楚在高檔餐館享受燭光晚餐的人更加郁悶,連續付款被拒顯得他們很像是一個騙子。
持卡人的支付手段幾乎全被堵住,他們的卡在取款機上也不能提現,那些本來還留了后手,將信用卡與手機綁定的人,也發現他們平時得心應手的智能手機,在付款方面并不比一塊磚頭好多少。
當然,智能手機起碼還有別的用途,憤怒的持卡人在社交媒體上發泄不滿情緒,銀行的客服電話已經被打爆,但系統故障并沒有因此解決。銀行站出來向持卡人道歉也于事無補,因為商家最清楚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意義。
由于信用卡問題,不少商家和消費者都錯過了一段好時光。信用卡支付公司維薩預計,在“網絡節禮月”的第一天英國人的消費金額達4.5億英鎊,其中網上交易金額為770萬英鎊,比去年上漲了16%。亞馬遜在一天里產生了350萬份訂單,英國零售商約翰路易斯的網店也有8萬份訂單。
本來英國消費者是西方主要國家中最熱衷于網購的群體。有88%的英國人在網上選購圣誕禮物,圣誕節網購禮物者比重為全球之最。相較之下,美國的網購人數為86%,德國為84%。但在遭遇支付困難后,不知道英國人的網購熱情會不會受到打擊。
如果沒有支付困難,今年英國的網購數據無疑還會更靚麗一些。而商家和消費者情緒更氣憤,他們已經向發卡銀行進行索賠。“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他們訴訟最充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