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現,原來自己之前把唯品會掛在了50(美元),已經賣出去了。”8月10日晚,談及操作唯品會的經歷,網友“蛋珠珠”的文字顯得有些意外。
在電商領域,唯品會始終不是關注的焦點。去年,天貓的“雙十一”單天交易量過百億令外界震驚,而“6·18”價格戰則讓京東、蘇寧賺足了眼球。
然而,正是這家不太被關注的網站,成為了中國最早實現盈利的自營B2C(商家對顧客)電商。財報顯示,去年四季度至今,唯品會已連續3個季度盈利,相比之下,京東、當當、凡客等電商至今仍在虧損中苦苦掙扎。
伴隨業績增長的,是飆升的股價。去年8月以前,這只電商股曾長期徘徊在5美元左右;今年8月10日,唯品會股價首度突破50美元大關,價格已是1年前的10倍。公司業績有沒有水分?飆升的股價背后有沒有推手?
股價一年漲10倍
去年3月,唯品會“流血上市”,今年8月,唯品會股價已是一年前的10倍。
唯品會是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
2008年,唯品會創立之初,上線產品大多為國外的名品或奢侈品,但在當時,國內消費者對網購1000元以上的商品頗為抗拒,有時一天只有幾個訂單。
成立3個月后,兩位創始人果斷轉型,唯品會從此瞄準“大眾時尚品牌”,馬克華菲、鴻星爾克這一類國產服裝品牌成為網站的主打。
去年3月,唯品會在資本寒冬中“流血上市”,原定8.5美元到10.5美元的發行價降至6.5美元,開盤首日的收盤價僅為5.5美元。這之后半年,唯品會股價始終在5美元左右徘徊。
股價的啟動始自去年8月底,從5美元一路上漲至今年5月的30美元上下。今年7月,唯品會又迎來了新一波的上漲行情,股價從30美元左右沖高至最高超過50美元,股價已是一年前的10倍。
中國股民炒美股經常采用掛單交易的方式,當股價達到設定的目標價,系統就會自動賣出。
網友“蛋珠珠”最初關注唯品會是在今年2月,彼時,唯品會股價為24.42美元,他給唯品會設定了50美元的目標價,這在當時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今年8月10日,唯品會真的達到了50美元,掛單交易成功反倒讓這名網友有些意外。
唯品會股價大幅上漲,也曾引發輿論猜測。在雪球論壇上,曾有網友發帖稱,傳聞唯品會股價是溫州人炒上去的,唯品會的兩位創始人都是溫州人,拉了一批供應商一起炒唯品會股票,唯品會此前的成交量一直很低,但漲勢很猛。
對于這一傳言,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梁劍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沒看到任何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在一些唯品會的高管看來,股價的上揚來自投資者對唯品會市場價值的逐漸認可。就在這一年內,唯品會成為中國首家盈利的B2C電商。
財報數據顯示,去年第三季度,唯品會首次實現“Non-Gaap盈利”(Non-Gaap主要剔除了股權激勵費用支出),實現凈利潤64萬美元。
靚麗業績引發機構質疑
伴隨著唯品會的靚麗業績,一些輿論開始懷疑唯品會財報數據的真實性。
今年5月,國外投資研究機構Greenwich發布報告稱,唯品會涉嫌財務欺詐,從而誤導了投資者。報告稱,在中國聽說過唯品會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唯品會購物更無從談起。
國內有分析師反駁稱,根據唯品會財報,2013年Q1的活躍用戶數為280萬人,相對13億的人口,這一比例本身就較小。相比京東、天貓,唯品會的確是一個體量相對小的電商,但規模小不代表不能盈利。
此外,Greenwich的報告中還質疑,唯品會的高毛利率無法解釋、用戶數和平均消費額不合理,并懷疑唯品會銷售低端產品的策略是否奏效。
“Greenwich沒有理解唯品會的盈利模式。”一位資深電商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記者,唯品會在諸多的B2C電商中,的確有很多獨特之處。
京東商城原總裁助理劉爽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唯品會與其他的電商不同,它主要是清理尾貨,對于一些服裝品牌商來說,與天貓對接的部門可能是公司的電商部、市場部,而對于唯品會來說,他們主要是跟品牌商的清貨部門聯系。
“尾貨清貨,本身有一個渠道圈子,這已經形成很多年了。唯品會的買手打進了這樣的圈子。”劉爽說。
曾有記者前往中國最大的服裝尾貨集散地廣州石井鎮探訪,并稱“這里是中國的服裝尾貨天堂,整個石井100多億的年營業額,對應的是正常渠道幾千億的銷售額。”
一位唯品會的前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廣州這個城市作為國內最大的服裝、零售交易中心,在電子商務上一直沒有被重視。唯品會組建招商團隊以后,迅速與廣州的各大交易市場進行了精準對接。“唯品會這個平臺一出來,就等于串聯了廣州的所有交易市場,效果很好。”
劉爽說,在美國有很成熟的奧特萊斯渠道,但在中國,唯品會基本上扮演了奧特萊斯的角色。
面對Greenwich的做空,另一些機構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知名做空機構渾水撰文稱,唯品會不存在欺詐行為,但對于閃購模式未來的增長持有懷疑。
“瘋狂”的買家和賣家
為什么中國首家盈利的B2C電商是唯品會?有分析稱,“唯品會的成功得益于國內的經濟環境”。
“在市場占有率上,唯品會絕對是一家獨大。”一位傳統企業女裝電商公司的負責人在網絡論壇知乎上表示:“對于唯品會的重復購買率,多去二三線城市看看,尤其是企事業單位。”
根據唯品會公布的數據,其用戶的重復購買率達到70%到80%,每單的價格也超過200元。
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告訴新京報記者,唯品會的消費者75%為女性,年齡以18到35歲為主,“但今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年紀比較大的,很多是女公務員、女教師,變成了我們的忠實用戶,每天上午10點就在電腦前守候,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新變化”。
福建長樂一位40歲左右的女公務員,今年7月在唯品會的消費有好幾千元。她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平時很少上淘寶,但幾乎天天要去唯品會看一看,因為相比淘寶魚龍混雜的環境,唯品會基本都是名牌正品,并且有折扣。
在她的購物清單里,包括了一家三口的衣服、家里的枕頭、被套,甚至各種家用電器。選擇唯品會,是因為這個網站可以貨到付款,并且退貨方便,退換貨都不用承擔運費。
“這些消費者大多鐘情于商場的打折促銷,唯品會把他們從線下拉到了線上。”一位資深電商分析師這樣表示。
正是在這些消費者的力捧之下,唯品會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尾貨銷售平臺。
一位服裝供應商告訴新京報記者,他近期剛剛讓自己的品牌上了一次唯品會,小半天的銷售額就近60萬,差不多是天貓旗艦店一個月的銷售額。
上述女裝電商公司負責人也在知乎上表示,自己是杭州一個女裝賣家,在他的銷售經驗中,唯品會目前的銷售量是其他閃購渠道的8-15倍,“多的一期800萬銷售,一般的100萬到200萬銷售,小的50萬到80萬銷售。”
唐倚智表示,正是這樣巨大的銷售量,讓唯品會逐漸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供應商資源,品牌商有庫存要處理,唯品會是最大的一個渠道。
“唯品會的成功得益于國內的經濟環境。”劉爽分析,一方面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消費者對尾貨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服裝企業這幾年出現了大量的庫存,急于把庫存變現。
“美國的GILT,就是在經濟最差的幾年高速增長。”劉爽說。
-危機
眾多電商進軍閃購市場
天貓、當當等都有了閃購業務,閃購由藍海變成了一片紅海
當唯品會實現盈利,眾多電商謀劃進軍閃購市場。天貓、當當、京東、凡客、1號店……如今,這些電商都有了閃購業務,試圖與唯品會爭搶市場蛋糕,閃購已由藍海變成了一片紅海。
8月15日,唯品會發布2013Q2財報,營收增長159.7%,達3.513億美元,凈利潤9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則是虧損580萬美元。
當晚,唯品會CFO楊東皓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無論環比還是同比,唯品會的營收和利潤均出現大幅增長。其他電商進入閃購領域,并未給唯品會施加太大壓力。”
盡管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表示,要想模仿唯品會,至少要三四年時間,但隨著后來者競爭不斷加劇,唯品會依然能保持如今的高增長嗎?
“強制入倉”模式遭吐槽
去年以來,眾多B2C電商分別上線了“閃購”或者類似“閃購”的限時特賣平臺,這些平臺從形式上看,與唯品會大同小異。其中,當當網直接將閃購平臺命名為“尾品匯”,市場上還一度傳出了“唯品會被當當收購”的流言。近幾個月,媒體上常常能見到諸如“雙hui”之戰的提法。
物流、采購,這些被唯品會視為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在一些供應商和“閃購”后來者的眼中,也可能是阻礙發展的累贅。
絲襪內衣品牌“壹錦”的老板朱文健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唯品會的規則,供應商要把貨品先全部拉到唯品會的倉庫,一周之后,沒賣完的我們再用車拉回來,這種“強制入倉”的方式能保證消費者購買的多件商品一次發出,但對于供應商來說,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耗時。
“運費倒是其次,這來去的準備、清理、歸類等流程加在一起要快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售罄率低,對于供應商來說就是極大的成本。”朱文健分析,如果銷量大,唯品會這種入倉的方式就比較合適,但銷量越小,入倉就越不劃算。
相比之下,當當、凡客等品牌不要求供應商入倉,反倒吸引了一些供應商的興趣。
當當網(9.41, 0.33, 3.63%)的公關經理表示,在物流方面,貨物不一定要進入當當的倉庫,當當的賣家既可以選擇自己發貨,也可以選擇使用當當提供的物流服務。
天貓公關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天貓品牌特賣不買貨也不賣貨,完全是由商家來做商品價格控制和庫存控制。物流是通過第三方物流來實現,客服也是商家自己把控。在天貓看來,自營會付出更多的成本,倉儲、人力物力等,平臺化則會更加輕盈。
在貨品的選擇上,天貓、當當都沒有“買手制”,而是把貨品的選擇完全交給供應商,網站只是一個銷售平臺。
天貓方面稱,只要是天貓的商家,店鋪滿足天貓一定的評分,就可以申請上品牌特賣,從品牌商報名,到上線,只需要30天。
唐倚智表示,目前95%以上的商品還是要入我們的倉庫的,通過我們自己的系統發貨,但有5%的商品,例如一些大家具,不適合入我們庫的,唯品會只是作為一種平臺,由供應商直接發貨。
“平臺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唐倚智說,不入倉,唯品會就可以選擇更多的品類,比如一些大的家具等,通過平臺就可以銷售。
爭奪供應商競爭最激烈
“哪里貨好,又便宜,當然就去哪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重度“閃購”愛好者,在相當一部分人來看,他們對于“閃購”網站并沒有太多忠誠度,如果競爭對手能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并不介意貨比三家。
在物流、采購之外,供應商的爭奪或成為這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部分。
早在今年6月,網上就有傳言稱,唯品會要求部分供應商簽署“獨家銷售協議”,在給唯品會供貨的同時,不得與當當尾品匯、凡客特賣、1號店名品特賣等其他“閃購”平臺供貨。
對于這樣的一份網絡獨家銷售協議,唯品會方面表示,“網絡上的真真假假,不排除被競爭對手惡搞”,對于唯品會已有的800家獨家供貨商,唯品會方面稱,這都是雙方協商去做的,不會強迫供應商簽約。
為了吸引供應商進駐,后起的一些“閃購”平臺在銷售扣點上要比唯品會低不少。
i美股的一篇稿件中稱,唯品會的扣點明顯高于其他平臺,“去年一線的(品牌)簽25%,今年28%簽下來就不錯了”。該文還透露,當當的扣點為12%,1號商城為6%,聚劃算的費用為5.5%+3%,品牌團費用3天15萬,京東為12%加5000團購費。
對于這樣的壓價競爭,唐倚智表示,唯品會的銷售扣點包括了物流、客服費用,不能單純地進行對比。
他表示,唯品會的商品都是唯品會發貨,退換貨也是由唯品會負責。相比之下,供應商在別的平臺需要自己發貨,物流成本遠遠比唯品會的物流成本要高,而且整個運營質量和水平,都跟唯品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購物體驗難以保證。
“唯品會的確是最大的閃購平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當當網公關經理坦承,當當尾品匯希望可以做到第二。
“閃購”本身或存瓶頸
在其他“閃購”平臺的競爭之外,“閃購”這一模式本身,可能就存在瓶頸。如果考慮這一因素,再加上同業的激烈競爭,唯品會未來若想保持高增長,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想買一條牛仔褲,聽說唯品會很好,但上了之后發現沒法搜索。”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楊先生告訴新京報:“后來我去了天貓”。
在互聯網上搜索“唯品會”,不難發現類似的吐槽,“竟然沒有商品評價”、“20分鐘不付款竟然就從購物車里消失了”……對于一些初次嘗試的用戶來說,“閃購”網站的一些特點,讓他們有些難以接受。
隨著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熟,“閃購”所強調的“沖動消費”,也成為一些人努力克服的對象。
“促銷對我來說,已經過了絕對的誘惑期。”菲菲是福州的一名網購達人,過去10年支付寶支付總額達70萬元。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她表示:“現在我下手前,更希望知道自己要買的是什么,是否有用。”
她的朋友劉女士也表示:“我逛過唯品會,但每次都不會買。因為我會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不是,那是不是真的非常喜歡,如果都不是,我就會關掉電腦,清空購物車。”
“終端消費者對閃購這種模式在態度上極端分化——喜歡的人沉迷其中,不喜歡的人淺嘗輒止。”《天下網商》記者楊欽在分析了唯品會的用戶數據后表示,唯品會盡管用戶黏性很高,但用戶的流失也很大。根據他的觀察,一年以內,未在唯品會上產生重復購買的用戶將來都會流失。
另一方面的挑戰,或許來自于服裝行業本身。在經歷了近幾年庫存暴增的痛苦之后,不少服裝企業開始加大對庫存的管理,力求將庫存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特步集團副總裁肖利華告訴新京報記者,特步官方跟唯品會在2011年有合作,去年和今年就都沒有了。“我們希望保持良性的供應鏈,而不是一味地清貨。”肖利華說:“凡客找了我們好幾次,我們都沒有答應。”
“今天發現,原來自己之前把唯品會掛在了50(美元),已經賣出去了。”8月10日晚,談及操作唯品會的經歷,網友“蛋珠珠”的文字顯得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