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企業動態 » IPO曾兩度折戟 迪信通赴港上市缺少故事可講

IPO曾兩度折戟 迪信通赴港上市缺少故事可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7-07 08:33  來源: 新京報  瀏覽次數:46
  如果一切順利,明天(7月8日)國內移動通信連鎖迪信通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走過21年創業路,兩次折戟IPO,迪信通終于將自己推銷到資本市場。
 
  但在6月25日迪信通提交的招股書里,記者卻完全找不到迪信通對上市后的“遠景規劃”。與眾多IPO企業絞盡腦汁給資本市場營造“想象力”,“講故事”不同,迪信通的招股書展示出來的就是一個靠倒賣手機謀生的連鎖賣場。
  要命的是,這個古老的賺錢手藝以后可能不值錢了。
 
  一方面,國內智能手機增速放緩,迪信通現有業務毛利率已連續三年下滑。另一方面,搶食者不斷涌現。先是國美、蘇寧入局手機銷售,趕超了迪信通;如今京東、天貓等電商兵臨城下,殺氣騰騰。就連迪信通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電商對其產生“巨大壓力”。
 
  而迪信通目前除賣手機外,最賺錢的“運營商合約業務”,伴隨著國資委對運營商收縮終端補貼的要求,也變得前途未卜。
 
  IPO曾兩度折戟
 
  就在手機實體零售店被冠以“夕陽產業”稱呼時,國內老牌手機連鎖零售商迪信通做出了在港上市的大動作。6月25日,迪信通宣布將于7月8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擬融資約9.42億港元。
 
  這不是迪信通第一次上市嘗試。迪信通招股書披露,迪信通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香港上市籌備,但后來取消。2011年向中國證監會提出過A股上市申請,不過“無疾而終”。
 
  但眼下上市,唱衰者不斷。有研究者指出,作為老牌手機零售商,迪信通的上市已錯失了黃金時期。近年來,電商渠道對迪信通等實體零售店的沖擊力日趨加大,國內外各大手機品牌都在收縮對傳統渠道的投放比重,傳統渠道的萎縮成為常態,迪信通所代表的傳統零售商的美好時代已一去不返。
 
  “對迪信通而言,現在是最后一搏。迪信通迫切需要找到融資管道轉型。”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
 
  記者翻閱其招股書,發現迪信通仍有高額貸款未償還。其中,2011年到2013年底,迪信通向商業銀行的貸款金額分別為6.26億元、11.003億元以及14.278億元。截至2014年4月30日,迪信通的短期銀行借款為17.949億元。
 
  電商兵臨城下
 
  對于迪信通此次IPO,有評論稱,在電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迪信通能否老樹逢春“很難說”。
 
  4日,新京報記者在迪信通西單大悅城店看到,這里人流冷清。記者了解到,這家店屬于迪信通中等規模分店,一天約賣出20-30臺手機,銷售額在7萬-10萬左右。一位在迪信通工作6年的店員表示,現在手機銷量確實比過去少,主要是受到電商沖擊。“哪怕實體店比網上還要便宜100塊,顧客還是愿意上網買”。
 
  大悅城店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實體店很多時候淪為了免費“體驗店”,有不少顧客只來店里試用真機卻不買,“我們現在也沒有找到辦法來挽留這部分顧客。”這位店員無奈表示。
 
  “電商遲早會摧毀傳統線下銷售,迪信通現在處于緊要關頭,這次沖擊再不成功,未來會逐漸淡出江湖。”李易說。
 
  迪信通的前車之鑒是中關村已經沉陷下去的諸多賣場。李易認為,隨著電商興起,中關村電子城走向沒落。迪信通也開始面臨中關村類似的困境。
 
  迪信通董秘李冬梅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迪信通很慶幸自己做的是手機生意,因為相比電腦等產品,手機的消費屬性更明顯,更新周期短。
 
  但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未來手機用戶對手機的更新需求也將變得遲鈍。“因為當前的手機屏幕和攝像頭已經能夠滿足最挑剔的用戶。4G會帶來新一輪換機潮,但之后手機上網速度的提升需求將進入瓶頸,因為4G技術已經足以支持視頻聊天和在線觀看電影。”
 
  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威脅已經兵臨城下。數據顯示,2013年電商手機銷售額已占中國手機銷售總額約13%,預計2018年占比17.8%。
 
  迪信通在招股書中預測“到2018年通訊連鎖店仍將為最大的手機零售商”。2018年以后情況如何,迪信通沒有做出預測。
 
  李易認為,現在各種手機評測報告很多,用戶親自體驗的必要性在下降,像手機這樣的標準化產品,對線下店的依賴越來越小。
 
  運營商依賴存隱憂
 
  招股書顯示,迪信通毛利率過去3年持續下跌,由2011年的18.7%,至2012年的16.6%,去年降至13.6%,招股書分析,毛利率下降是因為智能手機及3G手機的采購成本增幅超過售價增幅,同時該類手機所占銷售比重上升所致。
 
  電信專家項立剛認為,這種趨勢在4G時代仍會延續。“一方面電商壯大,迪信通必須壓薄利潤降低售價,另外,小米倡導了硬件薄利模式被更多手機廠商接受。手機廠商在硬件上賺很少的錢,甚至不賺錢,渠道商也會因此受到波及。”
 
  項立剛稱,迪信通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低,毛利率未來仍有進一步下跌風險。
 
  另一方面,迪信通在零售業務上的成功“頗大程度上依賴與三大移動運營商繼續合作的能力”。根據迪信通公布的數據,2013年其來自運營商的服務收入毛利4.2億元,占其毛利率總額24.2%,呈連續三年上升。
 
  但壞消息是,今年年初,國資委明令三大運營商減少終端補貼。對此迪信通董秘李冬梅表示,短期內運營商并不會把大刀砍向渠道商,運營商在減少對個人用戶的補貼后,更需要渠道商為其產品推廣宣傳,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已經表態,不會縮減渠道商費用。
 
  迪信通“難講故事”
 
  資本市場在等待迪信通給出未來的故事。
 
  “改進O2O平臺、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擴大智能解決方案范圍”是迪信通通過招股書傳遞的未來轉型方案。
 
  迪信通董秘李冬梅介紹,迪信通增值業務貢獻毛利7.2%,迪信通的利潤對手機硬件的依賴會逐步減小。
 
  根據李冬梅的解釋,增值業務主要是幫助用戶在手機里安裝各種APP。迪信通享受渠道分成。“目前國內有70%的手機用戶不會自己使用這些東西,我們的業務員會跟用戶溝通,把他們喜歡的軟件裝進去,把原來預裝的他們不喜歡的清理掉。”
 
  李冬梅表示,預裝后,迪信通還會幫助用戶激活軟件。激活后,用戶的后續付費,迪信通會得到持續分成。
 
  除開從“小白”身上賺錢。迪信通介紹的尚有“想象力”的業務是云存儲業務,其從2013年開始向從迪信通購買手機的用戶提供10G的免費存儲空間。
 
  但迪信通在招股書里,并沒有詳細介紹這些業務的進展和用戶數據。
 
  分析人士稱,迪信通此次之所以實現多年夙愿,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虛擬運營商牌照,給這家傳統連鎖賣場提供了新的轉型方向,也為其打通了通信業務,為從線下到線上渠道的O2O平臺提供了契機。
 
  但伴隨著虛擬運營商業務展開,人們發現虛擬運營商蛋糕沒有想象的那么美。三大運營商設置門檻,虛擬運營商難以突破。原本預期的價格戰也無從打起。
 
  部分虛擬運營商結合自身業務,推出個性化服務,“但迪信通目前推出的產品沒有什么特色。”李易稱,從虛擬運營商在全球發展20年的歷程來看,在最好的地區,其市場份額也只有5%,說明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轉型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行業,無疑需要大量的技術儲備和投入。但迪信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有6817名全職雇員,沒有技術人員名單。其中73.7%是銷售人員,18.1%是管理和行政人員,會計和采購分別占5.2%和3.0%。
 
  對此李冬梅解釋稱,現在不足百人就可以做移動互聯網公司。迪信通目前技術類員工大約有30人,并在后勤團隊內。而在科研投入一項,迪信通招股書壓根未做介紹。
 
  對迪信通而言,現在是最后一搏。迪信通迫切需要找到融資管道轉型。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