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國外貿數據,讓相當一部分業內人看不懂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的一個數據是,貴金屬或包貴金屬的首飾9月當月出口值達到大約108億美元,漲幅約為678%。僅這一部分出口就拉動了當月出口值增速5個百分點之多。
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監管層也已經關注到這一單月異常現象,并組織了有關部門趕赴廣東調查原因。

9月,香港一躍成為內地第一大出口市場,出口增長34.6%,大幅高于9月整體出口15.3%的增幅,而內地對香港的數據在8月僅為2.1%。
一些機構在研究報告中提到,這個現象恰好同過去幾個月人民幣重新升值的趨勢似乎不謀而合。市場猜測,通過貿易套利人民幣升值的活動可能重新出現。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也認為,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貿易活動值得密切關注。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如果存在套利,貴金屬的套利貿易模式最為劃算,首先進出口金額大,其次成本低。對于進出口貿易來說,主要成本是運輸的物流成本,以及各種進出口稅務。由于貴金屬密度大,體積小,物流成本自然較低;此外,進口貴金屬免稅,出口貴金屬還有出口退稅的優惠,導致通過貴金屬套利的方式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的套利行為不太好查,因為報關手續齊全,在保稅區內也可以合理合法地通過各種方式申請進口貴金屬的許可證,也處于法律的模糊地帶,是手續齊全的合法貿易,但是跨境理財,套利貿易,對于整體宏觀數據來說有干擾作用”, 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文松對記者說。
但張文松對記者表示,如果有套利,他不認為套利會出現在這個月的一般貿易上。因為他的公司就是只做一般貿易的企業,從其掌握的報關數據顯示,公司整體進出口狀況完全與市場預期波動相符,并無單月的大起大落。如果真有套利,可能出現在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上,但這需要資本量比較大的大企業才有實力做。
套利貿易動機長期存在
套利貿易一直是中國進出口制度的頑疾,尤其在保稅區和接近港澳的廣東等地尤為盛行。
這種套利貿易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外貸款利率的不一致。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僅僅是放大或者縮小這種貸款利差的幅度而已。由于中國在資本項下并不開放,這些套利資金便通過貿易方式,以進出口的模式進出,進口可以賺取貸款利差,出口可以賺出口退稅。
“這很好理解,你在境外以2%左右的成本拿到一筆資金,轉移到境內隨便買個理財產品也有5%左右的收益”,張文松說,“貴金屬加工也比較簡單,還有出口退稅。”
包括張文松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今年為應對上半年外貿的困難局面出臺的一系列鼓勵支持政策,可能讓一些人看到了商機,借勢重啟套利貿易。
這種套利貿易活動曾在去年前4個月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據記者了解,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總值為1505.9億美元,增長66%。
海關人士向本報透露,一般而言,這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策略有關,比如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跨國公司,產品在中國內地生產,出口至亞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后,根據該產品在內地的銷量,再分撥一批貨物回到內地。但他也坦言,由于中國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確實存在一批企業為了規避境內直接銷售的稅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幾乎零關稅進口內地。為了規范進出口行為,外貿主管部門也曾多次尋找解決辦法,但也難以根除這一積弊。
報關單可與實際出口比照
對9月異常數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應稱,9月對香港出口中有個別商品和個別地區出現迅猛增長。“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監測,深入分析,作出判斷。”
接近政府部門的一名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如果要嚴格調查此種套利的虛假貿易,可以通過海關去各個關口嚴查報關單與實際出口項目的對照情況,以及了解外貿企業的財務數據調查資金走向;對于財稅部門,可以根據企業的銷售額、生產額,以及申報退稅的狀況,查出是否存在虛假貿易;外管局可以通過進出境資金狀況,查找熱錢流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