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勾畫的“新四化”的建設藍圖中,把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放在了首位,工業生產尤其是制造業升級轉型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無獨有偶,前不久,美國作家彼得·馬什所著《新工業革命》一書在中國出版上市,激起了關于制造業的大討論。馬什在書中提出,新工業革命時期,開發新概念,加強企業間合作,并將研發成果應用于新產品,所帶來的利益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據馬什的觀點,目前人類正處于繼蒸汽機革命、運輸革命、科技革命和計算機革命之后的第五次工業革命當中,人類制造業正在進入個性化量產階段。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伴隨著重大的科技創新,帶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誰能率先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并產生協同效應,誰就能取得發展的主動權。
對于我國工業發展來說,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我國制造業主要依靠高能耗和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基本結束,我國制造業必須走轉型升級之路,加快尋找新的增長方式,這既是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帶來的外部壓力,也是我國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進一步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深化知識產權制度發展,加速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是面對新工業革命的必然選擇和迫切要求。
事實上,新工業革命到來為我國制造業趕超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契機。同過去幾輪科技革命中我國始終處于跟隨狀態相比,我國30多年來在新能源等新工業領域所積累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只要抓住這一機遇,就有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領導者。
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不斷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這與我國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致的,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在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以提高傳統產業整體素質、推進工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綠色低炭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我們要更大膽地推動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加強知識產權戰略運用水平,突破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等產業發展瓶頸,實現社會創新的良性循環。
據統計,2011年我國研發投入占全球比重達13.1%,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研發投入的第二大國。但從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授權量、基礎研究等方面看,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新工業革命將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新格局,我們要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這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期任務。這就是新工業革命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