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旅游業老大老二攜程和去哪兒突然宣布“在一起”,如果沒有滴滴和快的、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并在前,這樁聯姻也是一出令人驚詫的狗血劇。因為在這次高效而快速的合并之前,這兩家企業是中國在線旅游領域的死對頭。
盡管去哪兒CEO莊辰超在公開信中一再強調員工的利益不會因合并受損,但肯定會有人在這次合并中被傷害,不止是員工的感情,雙方的企業高層也會有人出局,畢竟是兩套班子并一套班子,崗位有限。但背后促成這一棋局的資本方不會在乎這些,它們有自己的邏輯。
因為百度持有去哪兒的過半股權,所以這次合并基本上是百度與攜程主導,實現的是雙方的利益,合并以后,攜程控制了去哪兒,雙方的激烈競爭將會停止,燒錢數量得到控制,去哪兒的虧損下降甚至實現盈利,攜程的盈利則得以恢復,這是就在線旅游行業的近期利益而言;而對百度的O2O大戰略布局來說,也因之增加了很多想象空間,百度盡管只擁有攜程25%的總投票權,但攜程的一大特點是總股權極其分散,百度之外的前十大股東持股都沒有超過10%的,所以即便百度不能控股攜程,也能對其發揮相當的影響力,事實上,在攜程和去哪兒合并之后,中國整個在線旅游業離江湖一統也不遠了,因為攜程本身就參股或控制幾個大的OTA網站,比如藝龍、同程、途牛等。
商戰大局自有食肉者謀之,在業內看來,攜程和去哪兒的合并是典型的三贏結局,但作為消費者,我還是頗感唏噓,攜程和去哪兒不打了,整個中國在線旅游業也和諧了,那些向消費者讓利的補貼還能有嗎?為了爭奪消費者所強調的極致服務還有嗎?企業之間劍拔弩張下所激發的創新與靈感還能有嗎?因為對景點的壟斷,缺乏有效競爭,中國的旅游業長期以來都因劣質服務遭人詬病,在線旅游業雖然還不夠好,但總之是為旅游業爭回些面子,它們之間的競爭因為合并而黯淡的話,其實很令人遺憾。
在去哪兒崛起之前,攜程是整個在線旅游業的巨無霸,利潤豐厚,單是2013年3季度盈利就有3億人民幣,但在去哪兒參與激烈的市場爭奪后,被迫向渠道和消費者大幅讓利,到2014年底已經變為虧損。在與攜程的市場爭奪中,去哪兒除了燒錢之外,強調的是技術變革和互聯網思維。
在傳統的企業經營中,虧損是可怕的,但在互聯網行業,虧損則被視為正常,是互聯網思維發揚光大的代價。互聯網思維強調免費、強調極致的用戶體驗、強調羊毛出在豬身上、強調后向收費等等,當然更強調技術制勝、創新制勝。中國是互聯網思維的發源地,但近期發生在互聯網業的幾大合并,看起來卻是在對互聯網思維頻頻打臉,因為這些并購基本上都是屈從于資本意志,其結果大多是在削弱市場競爭。資本利好、企業利好,卻不一定是消費者利好。
行業的老大老二頻頻合并,這在世界商業史上都是罕見的,但卻頻頻出現在中國市場上,而且是出現在最前衛、最先進、與世界接軌的互聯網市場上,這值得深思,為什么國外的互聯網市場沒有發生這樣的合并,它們背后的資本勢力都是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