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
會議提出,要著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使旅游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旅游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
會議進一步提出了三項政策措施:一要推動旅游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提升旅游業水平,減少行政審批,在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旅游企業;二要優化旅游發展軟硬環境。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才培養等的投入,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嚴厲打擊亂漲價、“黑導游”和強迫消費等行為。三要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和內涵。
? 會議還指出,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
多名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中國旅游業還達不到國家支柱產業的地步,其發展主要依賴人數增加的數量型增長,未來需要向提升內涵的質量型轉變。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國內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僅僅為806元左右,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約4.4%的比重。而整個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5%左右,這與作為戰略支柱產業需要達到8%左右的比例差距仍比較大。
武漢科技大學旅游中心主任曹詩同告訴記者,中國旅游業目前只是數量增長,并無質量變化,這表現在國內游客人數在增加,但是體驗很差,很多游客感受到旅游甚至是痛苦。
“過去旅游業只是粗放型的數量增長,未來需要向集約化質量增長轉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