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是河北省南皮縣烏馬營鎮白坊子村農民祖輩流傳的歌謠。過去,由于當地鹽堿地種不了莊稼,農民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
現在,這樣的情況徹底改變了。作為“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的示范區,白坊子村改種了中科院提供的“小偃81”小麥品種,采用了淺層地下微咸水灌溉等新的耕作技術,畝產最高達到了900斤左右,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高產田。
“渤海糧倉”工程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提出,由中科院、科技部聯合相關省市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年4月正式啟動,為環渤海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
李振聲院士介紹說,在環渤海低平原地區的河北、山東、遼寧、天津,有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如果能解決淡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鹽堿等問題,這些地方將具有巨大糧食增產潛力。
“渤海糧倉”工程將通過在這些地方建立示范區,研發、集成、示范推廣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大幅度提升環渤海中低產田糧食增產能力,將力爭實現到2017年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的目標。
“到2020年,全國18億畝耕地的糧食增產總量目標為1000億斤,‘渤海糧倉’工程涵蓋的500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1/36,但增產糧食卻占到總量的1/10。因此,實施這一工程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李振聲院士說。
為了給“渤海糧倉”工程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長期持續攻關的基礎上,研發了微咸水混灌技術、冬季咸水結冰灌溉改良技術、基于暗管排鹽的雨水與咸水資源利用集成技術、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技術等,用于改良低產田和鹽堿地,并開展了應用示范。
? 同時,耐鹽優質高產小麥、玉米品種的選育也取得了突破。李振聲院士傾注多年心血選育成功的“小偃81”、“小偃60”耐鹽小麥新品種在示范區的種植取得了顯著增產效果。“小偃60”在河北海興旱堿地種植畝產674斤,比當地原來的品種增產22.9%。選育的HN866玉米在南皮核心區平均畝產1125斤,比當地原來品種增產15.7%。
“我們已經突破并掌握了一批鹽堿地治理、咸水灌溉和耐鹽小麥新品種培育等關鍵技術,南皮縣中低產田糧食單產已由1985年的平均每畝300斤,提高到2013年的每畝800斤。”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站長劉小京研究員說。
據了解,“渤海糧倉”工程實施一年多來,已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4地27個縣市建立36個試驗示范基地,總面積4萬多畝,示范面積28萬畝,輻射帶動500余萬畝。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組建了以專業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企業為主體的示范模式,初步形成科技服務、農機服務、植保服務、信息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帶動了種業、加工業、養殖業、有機肥產業等產業發展。”劉小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