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以環保先鋒形象示人的德國計劃未來七年中止頁巖氣鉆探,原因是擔心頁巖氣的勘探技術可能會污染地下水。
據華爾街日報7月7日報道,德國環境部長亨德里克斯(Barbara Hendricks)近日表示,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會使用頁巖氣壓裂。
從地下滾滾涌出的頁巖氣,為美國帶來大量廉價能源。特別是頁巖氣開采過程中的“水力壓裂”新技術改變了許多產業。這樣的繁榮更是讓許多國家加入到頁巖氣開采的大軍中。
但從地下涌出的不單單是廉價能源,還帶來了環境擔憂。環保人士擔心水力壓裂技術可能會污染空氣以及當地水資源。
對頁巖氣開采各國態度迥異
德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利用壓裂技術,這使該國常規天然氣田的產量達到最大化。歐洲目前天然氣供應過剩,根據彭博社的報道,德國的電價在今年迎來四年新低。但相比于廣泛使用水力壓裂技術的美國,德國天然氣的開采價格要高許多。
雖然對常規天然氣開采的壓裂依然是允許的,但德國政府將收緊旨在防止壓裂過程中釋放的液體污染地下水的規定。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2035年頁巖氣產量將達到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9%,構成未來美國的核心能源。美國也是非常規油氣開采技術的發源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水力壓裂技術。
雖然頁巖氣開采給美國能源版圖帶來了改變,但美國聯邦或州一級政府層面上對水力壓裂法仍然存在爭議。由于各州缺乏政策上的連貫性,投資多集中在得克薩斯、北達科他、賓夕法尼亞和西弗吉尼亞等對頁巖氣開發持支持立場的州。另外,采用水力壓裂法開發頁巖氣需要用到大量水資源,而如何以有利于環保的方式處理回流水也讓奧巴馬政府頭疼。
按技術可采資源量計,中國頁巖氣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陸域頁巖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米(不含青藏區).
但相比美國,中國在開采上難度更大,特別是受中國地形和地勢影響。首先中國地質條件復雜,中國地層比較老。再者后期構造變化大,有過斷裂。而美國頁巖氣開采基本是在平原和丘陵。中國頁巖氣多在山區,以川渝黔鄂等地為主。地下的頁巖的地表開發條件也不如美國。
國土資源部曾表示,頁巖氣在中國“十二五”期間目標是做好“起步工作”,在“十三五”期間才會呈快速發展之勢。因此,中國目前雖有頁巖氣儲量第一的大蛋糕,但技術、成本、監管和環境上仍然有許多問題待解決。
世界其他國家在面對頁巖氣這塊誘人的蛋糕時,也是態度迥異。波蘭和法國的頁巖氣儲量為歐洲最大,波蘭積極支持開采,而法國卻嚴格禁止水力壓裂。澳大利亞更是對非常規油氣的開采制定了愈加嚴格的環保措施,尤其是針對于煤層氣開發。澳大利亞的常規油氣儲量仍然較大,未來二十年內,常規油氣的開發仍然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工作。
頁巖氣環境風險水污染僅是其中之一
頁巖氣開采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格局,這是事實之一,也因此讓其他國家躍躍欲試共享這塊“天然蛋糕”。然而,包括地下水污染在內的環境風險也時時籠罩在這份“天然蛋糕”的周圍,讓“饕餮”們并不能暢快享用。
就中國而言,頁巖氣開發正步入快車道,而與頁巖氣開采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基本上一片空白,頁巖氣開發的環境風險確實令人擔憂。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總工程師任景明曾指出,在我國頁巖氣開發過程中,面臨著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和地質破壞等諸多環境風險。
作為目前唯一可以開啟頁巖氣礦藏的金鑰匙,水力壓裂技術其實是一柄雙刃劍。爭議最大的則是壓裂液中添加的化學物質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等頁巖氣開采地就曾引起過質疑。而不公開化學物質成分的做法在能源業界已經成為通行的規則,頁巖氣開采商的擋箭牌就是“使用哪些化學產品是商業機密”。
鉆井工程也被質疑可能帶來風險,與傳統型的單口氣井相比,頁巖氣開發所需的較多氣井比較容易發生燃氣泄漏。
此外,回流的壓裂液未及時處理或造成泄漏、高耗水造成的地區缺水問題、壓裂過程中造成的地震風險、低價燃氣誘導消費擴大進而引發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等擔憂,這些無不是頁巖氣遍地開花的衍生品。
當然,當所有矛頭都指向鉆井和水力壓裂法本身時,也有不同的聲音出來為它們“喊冤”。杜克大學氣候變化中心主任兼該論文的首席作者羅博·杰克森(Rob Jackson)曾說:“我們發現的問題可能比人們意識到的更常見。”
杰克森同時強調,污染可能是不當的鉆井施工而非水力壓裂法本身造成的。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能源,從頁巖層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在地層中主要以頁巖顆粒吸附狀態為主,裂縫中的游離狀態為輔。需要采取水力壓裂等技術措施增產,開采難度較大。水力壓裂技術則是用摻入水、沙子和化學物質的高壓混合物將巖石層壓裂,從而釋放出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