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日前通過地震數據、實驗室實驗和理論模型得出結論,證明氧是外地核中唯一的輕元素。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這篇論文描述了它們如何通過實驗在實驗室中排除了在外地核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輕元素,而只留下氧。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外地核的組分及其輕元素的含量一直都是化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關心的重要課題。科學家們此前曾認為外地核主要由鐵構成,而通過對地震、火山爆發等數據的分析,測得地球當時的轉動慣量,發現同等條件下,地球外核應該比純鐵的密度低。隨后對隕石成分的測量分析讓大多數人相信,外地核中除了鐵外還有少量的鎳。再后來,又有科學家猜測當地核遇到地幔時,應該還有一些其他元素趁機進入到地核當中,其中可能存在的元素包括硅、碳、氧、硫和氫等,其中硫和氧的可能性被認為最大,但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能夠通過單獨的地震數據或實驗模型證明這一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鐵和鎳進行加熱加壓的方式,在實驗室中模擬地球的內核,而后逐一添加被懷疑的輕元素進行實驗。通過使用密度泛函理論,一個又一個的可疑元素被剔除了,最終只留下了氧。他們的計算表明氧元素占地球外核的3.7%。
研究人員承認,他們關于地核中存在氧的理論并不新鮮,這項研究的價值是通過實驗等數據證實了這一猜測。氧在外地核中存在的理論將改變此前對早期地球的假設,意味著那時候的地球將更加溫暖。
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這一結論,尤其是硫的缺乏,目前不少隕石中都包含有硫,且硫也被認為是火星內核的重要組成成分。因此,要說服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這項研究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