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電子商務 » 電商傳奇:重新詮釋市場生態圈

電商傳奇:重新詮釋市場生態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4-17 18:31  來源:貿易谷  作者:貿易谷絡  瀏覽次數:144

     傳奇,有很多種類型。在電子商務的世界里,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定義為傳奇,如馬云、京東商城、2012年1萬億的銷售額……

     何謂傳奇,特征之一就是不可想象和難以預料。在若干年前,有個廣告:“不逛街,不代表不購物。”當時看來是一種難以奢望的時尚,如今回頭再看,其實就這么簡單和不足為奇。

     被網購改變的何止是消費者,在網購的生態圈里,每一個環節上都活躍著無數創業者的身影,每個人都能說出一段自己的“傳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商人物和企業的傳奇,更主要應該歸結為網購對生活的重新定義。從1999年的“72小時網絡生存”到2009年的“光棍節促銷”,網購對我們生活的改變已是顯而易見的,今天,互聯網已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臨安人帥久寶,8歲那年一場意外奪走了他的右手,他早年的創業生涯幾乎都是失敗的,內心無比沮喪。他或許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開起了一家賣特產的網店,沒想到幸運之神開始降臨,直到沖到皇冠,直到被媒體關注。

     46歲的遂昌農民朱菊媛,下崗后靠著自己做的鞋墊、圍裙等到街上擺攤賺錢,2010年9月底開了一家名叫“老記憶”的網店,除了賣自己做的鞋墊,還銷售遂昌當地的番薯干、筍干等特色農產品,去年每月能賺3000多元。在朱菊媛心中,不用刮風下雨去擺攤,坐在家里電腦前賣東西,就能養家糊口,這就是一個傳奇。

     義烏工商學院畢業的王佳滎怎么也沒有想到,校長說開好一家網店也能算是合格的畢業生。他和同學兩人各出1000元進來紙箱,并制作了名片,開始在學校的快遞點分發,短短兩個月,他就壟斷了學校里創業同學們的紙箱供應,就這樣等到畢業時,每個月的銷售額都能達到20萬元。

     賣家們的故事肯定沒有馬云、劉強東等大腕那么勵志和充滿戲劇性,他們的生意或許還未走上軌道,但他們譜寫的就是一個個關于電商的個人傳奇。

     傳奇的故事還發生在很多傳統領域。

     四季青是一個傳統的服裝批發市場,現場、現貨、現錢是這里的一種常態。即使這里每天還是人來車往,祝浩泉作為四季青服裝集團董事長卻早已開始考慮未來。從前年開始,他們力爭讓網絡科技深入到每家每戶,手把手教商戶,每個管理科派了一名電子商務代表。“淘寶商家針對的是終端消費者,而在淘寶上開店的網店店主就是我們的客戶。”他說。

     此外,經營大宗商品的糧食市場、經營生產資料的鋼材市場、經營工業消費品的汽車市場等,都開始依托實體市場搭建網絡交易平臺,與現有的電子商務平臺形成錯位競爭。在電商傳奇的世界里,何謂新,何謂舊,界線已經不再那么明顯。

     很多傳統銷售領域的企業,或許未曾想過“線上”的市場有一天會危及自己的生存。正因為始料未及的威脅,無數企業電子商務部接連出現,走在前列的已經開始生產“線上版”產品,與“線下版”差異化生存。

     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網絡購物交易額達到了7825.6億元,2012年達到13040億元,而在2001年只有13億元。杭州市工商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杭州去年全市電子商務平臺年度成交額突破12000億元,杭州本地網購市場交易額也達到了953億元,在全國、全省處于領先。

     杭州現在共集聚各類網絡購物平臺41家,網絡購物平臺經營者總數達到30.6萬家。除了單純電商平臺,一些傳統市場也積極搶灘電子商務,全市已登記中國鋼鐵網、四季青服裝網等網上交易市場26家,占全省登記網上交易市場的20.63%,網上交易市場年度成交額已達到了106億元。

     當然還有各式各樣以電子商務名義冒出來的園區。杭州“電子商務之都”的稱呼名副其實,可以說杭州就是電商的傳奇。

     此次我們在消費領域選取了三家電子商務企業,近距離觀察它們的成長。

     樣本1:草根創業

     “網牌”Deeremarchi:

     草根時代已過,還需尋找新路

     李君慧是地道的溫州蒼南人,家里有個服裝加工廠,主要生產男西裝,屬于典型的溫州本地家庭作坊式企業,做了20多年的服裝貼牌生意。“因為小時候的耳濡目染,我對服裝有著特別的敏感度,以致于后來的生意都與服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從線下品牌代理,到線上試水

     從學校出來后,李君慧考上了福建的公務員,但沒多久就下海到了廣州。對于這段經歷,他沒有絲毫后悔,這與溫州人血脈中那種對創業的渴望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初到廣州,李君慧搗騰的就是T恤之類的服飾,主要是代理別人的一些品牌,或從溫州老家的小工廠拿貨來賣。

     “當時家里的工廠已經關了,家里人也跟著到了廣州一起做生意。”李君慧說,“線下的競爭很激烈,尤其是廣州這個地方,貨源雖然很多,但入行的更多。”

     2005年,他開始嘗試在網上賣衣服,向電商轉型。“當時在網上做生意的人不多,因為消費者只是把網購當作一個時尚的方式,而非生活的習慣。”商家少,競爭小,只要找到好的貨源,就能把網店做起來,再加上成本壓力小,忙的時候只需全家總動員即可。

     李君慧憑著自己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的經驗,以很小的資金成本,迅速在網上發展起來,從單干到家里人幫忙,再到開公司請人,這一路走過來較為順利。

     從代理貼牌服裝,到自創網上品牌

     2008年,李君慧轉戰杭州,開始經營自己的電商品牌Deeremarchi(迪爾馬奇)。兩年后,“迪爾馬奇”成為電商男裝領域的一匹黑馬,并進入天貓男裝銷售排行榜前十,這自然是后話。

     “我扎根在杭州九堡,相中的是長三角的物流成本。從廣州發貨的話,不論到哪里,快遞成本都很高,而杭州正是電子商務之都,有著電商生存的土壤和氛圍。”

     在之前,李君慧一直經營的都是別人的品牌,偶然也會做一些貼牌的服飾生意。他說,別人的品牌做不大,不舍得替別人的品牌去投入,最終還是要做自己的品牌。

     但自創品牌并非一件易事,服飾風格、團隊建設、企業理念這是一個品牌商必須經歷和明確的事情。“我揣著幾千元錢開始在服裝圈打拼,對這個市場很了解,所以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企業應該怎么走,說白了就是如何賺到錢。”

     “迪爾馬奇”是他在天貓上的一種探索,從品牌運營的角度來說,還算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李君慧告訴記者,女裝市場雖然更大,但競爭實在太過激烈,而男裝相對簡單一些,還有空間值得闖一番。“你去看市場上的男裝,有個問題,就是千篇一律,同質化很嚴重,這也是我們經營男裝較為頭疼的。”

     線下品牌集體上網,對網絡品牌沖擊大

     因為草根,李君慧對目前生意的反思比其他同行來得深刻。

     “電商只是一種渠道,他與傳統品牌的其他渠道并沒有本質的不同,都需要穩扎穩打,該有的核心優勢一樣都不能少。”他說這話,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電商的模式已越來越顯得常態。

     有人說,每天躋身電商的新賣家就有上萬家,而每天倒閉關店的更多,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開網店無成本,夠草根,更多是競爭的殘酷。“我們看到線上銷售額在成幾何數上漲,但涌進去的商家卻是幾何數的幾何數。”

     作為草根網絡品牌,更殘酷的是線下知名品牌的大量上網。“對手多,力量大。”李君慧簡單總結了這兩個詞。“2012年前,線下品牌上網,目的是解決壓倉貨,他們賣的貨價格雖然較便宜,但款式不會太新。而在2012年后,越來越多的線下品牌針對線上人群,專門設計并生產了各種產品,這是對我們沖擊最大的。”

     以某知名箱包品牌為例,在商城專柜的價格至少在1000元以上,平時折扣很小。以往在網上賣的,大多是積壓在倉庫的多年存貨,所以價格才能低至四五百元。而如今卻不同了,該品牌專門生產了網絡款,通過原材料替換等方式壓低成本,也可以賣到四五百元,而這些網絡款在線下專柜是不銷售的,這樣形成錯位經營,來搶占線上市場。

     李君慧覺得,這種新出現的模式,對原有的電商沖擊實在太大,他們失去的是價格優勢。“對方財大氣粗,只要隨便來個促銷,像我們這樣的淘品牌立馬跟著虧本。”

     盡管草根,已開始反思和探索

     每年的“雙十一”,是“迪爾馬奇”發力的時候。2011年,當天的銷售額是2000萬元;2012年,是8000萬元。對于這個數字,李君慧依然不太滿意,雖然增長幅度不小,但還是低于預期,原因是品牌商家太多,流量被分散了,以致于部分商家賣爆,更多的商家反而陷入備貨過多的尷尬。

     對于這樣的現狀,李君慧也有過自己的思考。“我覺得有兩類服飾還有市場,一類是大眾化產品,低價格,款式每個賣家都有,看誰能把量跑起來;還有一類是品牌感強的產品,從設計、款式、質量、服務等多方面都注重品牌感,這樣也能贏得忠實的客戶群。”

     “培養起忠實客戶還是容易的,但企業要迅速賺到錢卻很難,比如大學生客戶,每件衣服的消費水平在50元至200元之間,但要讓他們消費200元以上,至少要等三四年(他們從)學校畢業了。”

     關于這個市場的定位,李君慧說還在思考中。

     他透露,等品牌有影響力后,也會考慮做實體店鋪。“我雖然是草根創業,但電商早已過了‘草根’的時代,電商之路不可能繼續拷貝,還需要新的探索。”

     草根、名牌觸“電”,各有各的傳奇

     樣本2:老牌企業變身電商黑馬

     顧家家居:

     還抱著樓盤開店,只有死路一條

     你在網上淘過“笨家伙”嗎?比如說,沙發。

     大件,很重,又貴,而且需要組裝——家居貌似先天就不適合做電子商務的品類。不過,在杭州,卻有一家知名家居企業將網上的買賣做得有聲有色,它就是顧家家居。

     最輝煌的戰績,是在去年的“雙十一”,顧家家居天貓旗艦店一天的銷售額就達到了6500萬,通過線上線下的整合,當天的銷售額超過了1億。業界驚呼,中國家具電子商務“黑馬”來了!

     作為一家帶有深刻歷史印記的企業,顧家從祖輩算起與家具結緣已近70年的歷史,而公司從成立至今也已走過了30個年頭。作為一家本土的傳統企業,在電子商務的浪潮中,它又是如何華麗轉身的?

     不得不變

     “抱著樓盤”開店只能等死

     “這幾年,家居行業最大的一個變化是銷售終端的多元化,除了門店銷售,網上零售、團購以及建材行業、地產公司等前端銷售也迅速發展。”顧家家居大品牌家具電商總監龔賀華告訴記者,以往“抱著樓盤”開店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幾乎各大家居品牌商都急于探索新的銷售模式。

     2009年年底,曲美家具率先進入淘寶商城(后改為天貓),并嘗到了甜頭,顧家家居也加緊了試水電子商務的步伐。而組建電子商務團隊的任務,落到了當時任職于顧家信息部的龔賀華頭上。

     “坦白說,當時我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經驗值是零,但公司領導覺得,至少你懂電腦,熟悉網絡。”龔賀華笑著說。

     “真的是萬事開頭難。對顧家這樣的傳統企業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團隊組建,挖人也費了不少勁。”龔賀華說,“我先從內部找,從公司審計部里抽調負責流程和內部對接的人,從線下門店中,挖得力的客服,同時也從外部招人,負責網店的運營。”就這樣,到顧家電商部正式運營時,總算有了7名正式員工。

     “傳統企業管理人員向電商轉型,傳統背景員工與電商背景員工的觀念沖突,電商團隊與企業內部的磨合等,都需要一個逐步梳理的過程。”很快,龔賀華發現,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道道亟待攻克的難題。

     觀念沖突

     網上旗艦店開張推遲了三個月

     真正的難題,還在后頭。

     龔賀華回憶,2011年正是電商野蠻成長的時期,強調“先開槍再瞄準”、“做了再說”的運營思路,與傳統企業強調預算和計劃的運營體系,沖突明顯。

     “當時,電商行業人員給出的意見是:花錢,花大錢,買流量,投廣告,商品打折促銷,總之不計成本跑馬圈地。”龔賀華坦言,這種“燒錢”方式在自己的觀念中真的很難接受,“做活動怎么可以完全不考慮投入產出比呢?而且顧家家具一直有嚴格的折扣體系,為了賺流量給出太低的折扣,線下店家也會有意見。”

     因為觀念分歧,顧家家居天貓旗艦店開業活動不斷推延,最后只能請第三方服務商來調和,雙方折中妥協,才達成一致。“這時,開業活動已經整整推遲了3個月。”

     2011年4月,顧家天貓旗艦店終于開張了,不過,一開始流量還是很有限。“顧家目前是全球前三,中國最大的一家軟體家具廠商,但是,雖然在行業內顧家很出名,對于很多線上消費者卻還很陌生。”龔賀華說,與此同時,顧家家居也開始慢慢思索,如何從行業品牌往消費者品牌轉變。

     2011年底,顧家家居以4820萬天價“殺進”央視黃金廣告位置,隨后又請巨星張學友做品牌代言,這一系列“大手筆”事件,讓品牌開始深入人心。“網店的人氣也迅速增加,進步很大。”龔賀華說。

     2012年的“雙十一”,顧家家居蓄勢待發。“為這一次光棍節,我們整整準備了一個多月,溝通線上線下,進行全價值鏈的動員,”而當天的交易額,讓所有員工都為之一振,“6500萬元!這個數字是一年前‘雙十一’交易額的10倍!”

     “6500萬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我們顧家50個中等實體店1年的銷量,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天之內就達到了!”龔賀華感慨萬分。

     僅僅兩年多時間,目前顧家運作電商業務的員工已經由7人增加到38人,分為電商運營、客服管理和供應鏈管理。

     推行O2O模式

     破解線上線下渠道沖突難題

     采訪中,記者發現,顧家之所以能成為家居電商界的黑馬,最關鍵的還是他們逐步破解了一個長期困擾家居行業的難題:目前,家居企業大部分都是采用層層代理的機制,同一產品在各地價格很難統一,這對于電子商務來說是“致命傷”。

     “確實是這樣,在初期,我們基本都是線上做線上的事,線下做線下的事,渠道沖突問題很明顯。”龔賀華坦言。

     但是從2012年起,顧家開始重點推O2O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做好線下線上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產品差異化。“我們線上和線下定位不同,比如,線上針對的是年輕受眾,線下則主要是全線的產品,受眾偏成熟,并沒有重合的產品。”

     “另外,由于線下的產品價格沖突比較大,我們逐步把線上的產品搬到線下,建立線下體驗區,讓線下享受線上整個流量,實現線上線下立體營銷。”龔賀華說,“2012年的‘雙十一’,就是顧家家居第一次線上線下的結合和嘗試,活動期間線上線下產品做到深度統一,反響非常好。”

     不過,對于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顧家家居來說,電商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記者注意到,在去年“雙十一”后,顧家也曾出現過因為發貨不及時導致退款的尷尬。

     物流會不會成為家居電商發展的一道坎?“物流的確是一道坎,但對顧家家居來說,物流能力并非我們的瓶頸,顧家是家具行業極少數具有全網絡物流覆蓋能力的廠商。”龔賀華說,“那些暴露出來的問題,說明我們內部供應鏈的溝通與協同、流程與執行效率還存在一些問題,‘雙十一’后,我們內部也一直在認真總結經驗,重建與全國各地經銷商的溝通機制,努力提升效率。”

     “經歷了那次‘雙十一’的考驗,反而給我們更大的信心來發展電商。”龔賀華表示,目前電商業務已經成為顧家整體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司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希望未來能夠成為電子商務整體家居的提供商。

     樣本3:國貨品牌網絡推手

     杭州網創:

     “小而美”才能成就大贏家

     說起百雀羚,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抽屜角落里那個繪滿五彩小鳥、帶著香脂味的深藍色鐵盒,還是出現在“中國好聲音”天價廣告時段中的時尚代言人莫文蔚?

     是的,這個堪稱經典國貨的上海老牌子,居然返老還童了。淘寶上,它甚至成了諸多“90后美眉”的追捧對象。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百雀羚幕后的“高人”,是一個來自杭州的年輕團隊——杭州網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在電子商務淘金潮中,像網創這樣的第三方服務商,不賣產品賣服務,靠“送水”來掙錢。

     百雀羚讓它“一戰成名”

     2010年10月,“百雀羚”旗艦店在淘寶商城正式開張。盡管品牌線下影響力和供應鏈都很強,但苦于缺乏電商運營經驗和人才,月銷售一直在3-6萬元之間徘徊。

     “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對于一心試水電商的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妝品有限公司來說,要想迅速切入電子商務,找到一個得力的“管家”是關鍵。

     2011年初,急于變身的百雀羚,與杭州網創這家位于杭州下沙的第三方電子渠道服務商開始接洽。同年7月,網創正式接手“百雀羚”網店。

     “我的初衷很簡單,在網上把雅思蘭黛賣好了不奇怪,因為你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網創CEO林振宇告訴記者,“雖然百雀羚是一個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品牌,但它在電商領域的起點卻幾乎為零,把這樣的品牌賣火了,那才值得一提。”彼時,杭州網創成立也才剛剛一年,正需要有機會跳出來,打響自己的名氣。

     “一開始,配了8個人,店鋪裝修、客服、銷售都由我們來操辦。”林振宇說,在上海百雀羚公司的全力支持下,他們對原有店鋪形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而“百雀羚”也隨即開始了喚醒網絡買家們內心“經典國貨”印記的征途。僅僅在100天后,“百雀羚”就在一場大促中做出了100萬元的銷售額。

     之后,百雀羚網店更頻繁地開始了營銷活動。“別人做品牌代理,更多著眼于短期內賣出了多少貨,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公益營銷,加強自身專業度,才能加深對客戶的服務。”隨后,林振宇和同事們推出了“琥珀計劃”,開始讓百雀羚學著講故事,將公益與品牌形象進行嫁接。

     在代號為“琥珀計劃”的活動中,百雀羚新推了一系列網絡專供款產品,“產品及研發由品牌方負責,網創則負責整體包裝,其中不少的物資、物料都采用了民間藝術家的作品。”林振宇說,原創的力量再加上細節的表現力,讓品牌方新推的每一款產品都能找到亮點。

     同時,“百雀羚”宣布,旗艦店每銷售一個包裹就將捐出1元錢,為民間藝術家建設一個陳列館。在這樣的號召力下,短短半個月時間,新推的面膜就在淘寶旗艦店銷售了6萬多盒。而在2012年的“雙十一”大促活動中,百雀羚旗艦店一天就完成了1000萬元的交易額。

     愛玩的團隊,卻足夠專業

     網創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走進下沙電子商務園的公司所在地,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好玩。

     在這里上班,不用太正兒八經。因為,辦公區域里,所有走道都鋪設成寬闊的塑膠跑道,你可以一路蹦跳著跑到辦公桌前;會議室里,圓桌中心是一個堆滿了海洋球的浴缸,被叫作“叮當”的林振宇就經常和員工們直接跳進去開會;而轉角處,正在舉辦員工DIY的“奈良美智”畫展,你可以捧杯咖啡在畫板前發會小呆。

     和阿里巴巴一樣,網創也興“花名”。只是,這里不崇尚武俠,卻熱愛動漫。曾有過7年電子商務從業經歷的林振宇,深諳阿里文化。

     林振宇的辦公室里,墻上貼的,桌上擺的,全都是“80后”們最熟悉的動漫形象之一,機器貓叮當。“喜歡機器貓,因為它可以幫周圍的人實現夢想。”而無論蒙奇奇、麥兜,還是花木蘭,全都是叮當的手下大將。

     200多號人,平均年齡二十四五歲,這個愛玩的團隊,卻足夠專業。在電腦前,他們為有意進軍電子商務的品牌商提供網店裝修、產品攝影、營銷推廣、店鋪日常運營、物流系統、數據分析等一系列外包服務。

     從業務越多越好,到開始“做減法”

     “其實一開始,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面鋪得很廣,批發、C店、渠道代理,什么都做。”林振宇說,公司運營了半年多,發現市場不對,馬上開始轉型,專心做線上的品牌渠道代理。

     在最初創業的一年半,網創也曾代理各類針織品和化妝品品牌十多個,根據不同的需求,幫品牌管理淘寶旗艦店、開設獨立的電子商務網站,或者去做團購。但現在,網創一直在“做減法”,“現在找我們的企業非常多,但我們去年基本就沒接單,連代理托管的化妝品品牌也進行刪減,目前就留下了兩家。”

     “團購最火的時候,我們還和400多家團購網站都有簽約。但今天回望一下,僅僅兩三年時間,剩下的團購網站已不到十家。”林振宇解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哪怕手上代理的品牌再多,如果品牌本身沒有生命力,也只是浪費時間。”

     “現在只要一開會,我都要提‘小而美’。以前一家企業一家店,喜歡做的事情,是把所有東西都賣給一個人,而現在但凡做得好的,是把一樣東西做到極致,賣給所有人。”

     林振宇透露,就在一個月前,有堪稱電商行業鼻祖的國際PC大佬,曾來網創考察,尋求合作可能。“最終我們沒有考慮,畢竟電器領域,我們并不熟悉。”

     “時間很有限,做離品牌最近的事情,你就是下一個品牌。”林振宇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