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體系的“國際比較項目”(ICP)4月29日發布了對全球199個經濟體的購買力平價(PPP)測算。該測算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授權,對2011年各經濟體的PPP和基于PPP換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估計,是迄今最為廣泛的對各經濟體購買力的測評。
ICP報告之所以成為近期焦點,是因為根據測算,2011年美國GDP占全球的17.1%,中國占14.9%(按匯率評價則分別占全球的22.1%和10.4%)。如果以此為基準,再根據2012到2014年兩國經濟增長率計算,預計今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ICP報告之所以成為近期焦點,是因為根據測算,2011年美國GDP占全球的17.1%,中國占14.9%(按匯率評價則分別占全球的22.1%和10.4%)。如果以此為基準,再根據2012到2014年兩國經濟增長率計算,預計今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ICP報告計算的2011年全球GDP總量為90.647萬億美元,用匯率法計算則為70.294萬億美元;該測算中,3.506人民幣的購買力和1美元相當。
這一結果,是繼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后,對中國經濟所做的最樂觀判斷。IMF2011年的預計是,按購買力平價,2016年美國GDP為18.8萬億美元,中國為19萬億美元,美國占全球GDP的17.7%,中國占18%。
從本世紀開始,“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已是絕大多數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的共識。只不過大部分預測基于匯率法,預測中國超美時間大致在2020年之后幾年中。
有意思的是,中國經濟每次被國際組織“加冕”,中國好像都沒有做好接受的準備。這一次,在ICP表格中,只有中國后面加了一個星號,備注中提到“中國國家統計局不認可這些結果作為官方數據”。那么多經濟體后面都沒有星號,為什么中國要特別提出不認可?是認為基礎數據不實?推算依據不足?國家間商品和服務的代表性與可比性很難一致?教育、醫療衛生、房租以及政府消費等非市場服務、建筑項目等不可貿易品的國際比較不完善?還是根據歷史經驗,購買力平價往往會高估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購買力和實際經濟規模?
在2011年IMF預測出來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克說,“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一個相對貧窮的、貨幣沒有實現浮動的國家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知這是不是道出了國家統計局的心態:即使中國總量成為世界第一,也難掩其內在的結構性問題,反而不如不領受這種第一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