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來的2014年,將成為資本市場不平凡的一年。提到2014年最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就不得不提到生物技術領域。
眾所周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考察活動通常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視察后往往會有相應的經濟社會政策發布。
縱觀2013年的政府公開信息披露可以發現,在7位常委所視察的126家企業中,信息產業、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等行業“備受矚目”。其中生物制藥類企業有6家,接近視察企業總數的5%。據此可以預見,2014年很有可能成為生物科技的“發展年”。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到2020年將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為持續拉高生物科技產業提供了動力。
同時,在1月9日召開的2014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總結2013年科技工作的同時,提出了2014年主要推進10大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要扎實推動實施生物醫藥、清潔燃氣、大數據在內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工程。萬鋼表示,今年將加強戰略高技術研發部署,重點突破包括疫苗與抗體、先進生物制造、綠色超級雜交稻等生物領域的關鍵技術,占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此外,1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也明確了國家對于生物科技領域的支持。
2014年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階段,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經濟的整體質量。在生物科研向亞洲逐漸轉移的今天,政府的支持態度也對資本的參與注入了信心。
近日,美國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在科研領域投入的科研經費在逐步下降,而中國、日本同領域的開支均呈增勢,這也使得亞洲在全球科研開支中所占份額上升了6%。按實際購買力衡量,5年間美國的年度科研開支從1310億美元下降到1190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科研開支增加了64億美元,漲幅超過300%。
以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為例,2007年美國在這一領域的開支占全球的51%,到201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45%。而中國由1.66%,上升到4.94%。美國科研開支下降,而中國的科研經費上升,主要是因為美國大量的科研機構在向中國轉移。這與中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靈活的科研機構設施等無不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國外生物科研機構看到了中國生物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更多的科研向華轉移,生物科技研究會對國內眾多的下游經濟產業產生影響,從而帶動更多的經濟利益。雖然目前來看,美國仍是全球第一科研大國,但隨著中國科研投入的急速上升,配套產業的高速發展,中國生物技術領域整體實力的穩步提高將不容小覷。
在2013年11月12日召開的醫藥市場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BIO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就介紹說,“現在全球剛批準了200種新的生物技術,能應對900多種生物制劑,克服更多的病癥。正在研發的這些藥品中有300種是治療癌癥的產品、170種是治療相關傳染病的,整個生物醫藥產業每年所創造的產值達到1530億美元。在美國,僅去年一年就有45家生物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
盡管目前中國的生物科技,尤其是居中國生物產業之首的生物醫藥領域發展較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仍落后,但“落后”同時也意味著其中的市場潛力空前。根據BIO大會上公布的數據,中國處方藥市場預計將以26%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并將在2020年達到3150億美元,而現如今中國的處方藥市場規模僅為480億美元,由此可見,生物醫藥市場的提升空間巨大。
2013年年底,艾美仕醫療信息研究所(IMS)在公布的年度報告中預測,隨著中國政府擴大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未來的五年內,中國的藥物市場將增長14%-17%,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此外,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司、新興產業二處處長譚遂曾在公開場合表示,2013年第三季度,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利潤總額是225.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13%,跟其他行業相比,盈利能力非常突出。同時,根據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實現總收入240.16億元,同比增長77.2%。2013年的1-6月,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實現總收入94.2億元,同比增長49.8%。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發展重心正在逐步從小分子化學藥轉向大分子生物藥的今天,生物醫學已經成為大大增強人類生存質量的醫療手段之一。
相信2014年,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更大支持下,市場前景巨大的生物科技領域將成為今年最值得投資的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