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扎克伯格相信,人們每年分享在互聯網上的內容都要比上一年增長一倍。因此,任何一個Facebook的新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鼓勵用戶分享。但在這個趨勢背后,風險和隱私控制卻在成就另一類需求的誕生——刪除信息,清洗記憶。
????2011 年夏天,美國國會議員安東尼?維納深陷政治丑聞,這個46歲的已婚男子使用個人Twitter賬號向年輕女子發送不雅照片并被曝光。后來還有消息稱,維納 和Twitter上認識的多名女子都有長期私信接觸,其中包括從事色情服務的女子。最終,維納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辭去議員職務。
????就在這場因私人社交信息泄露引起的大風波之后,“閱后即焚”應用Snapchat于當年秋天上架蘋果App Store。一時間,應用下載量迅速攀升。這個應用的本質即讓用戶發送給他人的信息可以轉瞬即逝,不留蹤跡。直到現在,該應用還位居美國免費應用排行榜第八位,排在YouTube和Instagram之前。
????就像Snapchat聯合創始人兼CEO伊萬?賽普吉爾(Evan Spiegel)在公司博客上所記錄的,“人類感情的交流并不總是美好或者完美的。就像有的時候,我會模仿一些怪模怪樣的表情,或者向我的朋友炫耀一下我偶遇到的美女。”
????無論是Google、Facebook或是Twitter,當前社交網絡的基本模式都建立于充分挖掘用戶分享在網絡上的各類信息數據。互聯網公司總是期望用戶提供更多內容,它們需要的更多是因為它們能售賣的將更多。
????《紐 約客》作家Matt Buchanan介紹了一個名為Memoto的可穿戴照相產品,該產品的功能是每隔三十秒就自動拍下一張照片,它希望成為一個用戶的“生命日志”。只有當 照相機被放進了口袋或者鏡頭被遮住時,照相機才會停止記錄。這類產品的出現代表著一種可能,人類生活的每一刻都將變得可分享,甚至你都不需要刻意找一個觀 眾。
????“分享”仿佛成為了這個社會最基礎的行為。但在防范分享帶來的風險和個人隱私保護上,這個社會卻準備的并不充分。就像Memoto這個工具的創始人所坦白,他的軟件里其實還沒有“刪除鍵“。
????一些重視隱私和不想過多曝光自己的用戶已經開始使用一些行為保護自己。比如他們會定時刪除掉自己社交網絡上的信息。曾經接受微軟研究部門調研的一位年輕女孩說,她的同學常常會把周圍人曾經發過的內容再次曝光出來以進行嘲笑和惡作劇。于是,她開始每天正常在Facebook上分享,但是到了晚上,她就會把這些內容再一一刪掉。
????像這個女孩一樣做的中國用戶也存在,他們會隔斷日子刪除自己社交網絡上的信息,有人笑稱,這是一種“定期清洗記憶”的習慣。
????為 用戶“清洗過去”的產品伴隨著這類需求逐漸出現。就像在年輕人中飽受追捧的Snapchat。另外一個叫做Wickr產品的早期用戶卻圍繞成年人,他們往 往是名人、政客、記者、律師、銀行從業人員等。Wickr和Snapchat一樣,該產品幫用戶之間傳遞只能短暫存留的信息,包括文字、視頻、音頻、 PDF文件等。用戶設置這些信息存留的時間,過了有效期,所有內容都會立刻消失。
????相比Snapchat更早提供這類產品其實也并非沒有,Drop.io于2007年在紐約推出。這個文件分享的工具也可以讓用戶決定銷毀時間。但這個產品卻在2010年被Facebook收購并關閉。
????Reputation.com 網站甚至提供了一個網絡插件,用戶使用它可以為自己的Facebook內容加密,其他用戶需要解碼才能看到,甚至Facebook服務器上也不會存儲這些 數據。用戶還可以設置社交網絡上信息的銷毀時間,比如20分鐘后,一年后,或者畢業那天。這個插件推出幾周后,下載量就過百萬。
????可惜,這個插件如今已經停止提供。公司創始人介紹,他們還是要專注于更有利可圖的服務,比如如何幫助用戶利用自己的信息數據去賺錢。
????其實相比于創造更多鼓勵用戶進行分享的產品,能夠給予用戶“刪除記憶”的幫助,何嘗不是讓用戶擁有分享的勇氣。就像家長們常教育孩子,你犯過的錯誤將會永遠記錄在你的人生檔案里。可孩子們也需要有忘記痛苦繼續前行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