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對于絕大對數人而言,萬達商業IPO首日即遭破發,以及王健林并未打破馬云神話,問鼎中國新一代首富寶座,成為了萬達上市中最大的看點。
然而,對于王健林而言,IPO破發的背后凸顯的則是萬達的盛世危機。
不可否認,無論從股價、融資規模還是靜態市盈率等各項技術指標來看,萬達商業此次赴港上市創下了自2009年以來內陸房地產企業在港股上市的新高。
而在更早之前的路演階段,萬達商業更是憑借著總資產和凈利潤雙料王的頭銜,吸引了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據媒體報道,在認購階段,萬達商業受到投資者青睞,以48港元接近上限定價,集資額超過280億港元,創下港股年內最大首次公開募股。這也讓各方對萬達商業首秀相當看好。也由此引發了公眾和媒體對于萬達上市后,王健林能否超越馬云問鼎中國首富的猜想。
但讓王健林所料不及的是,最終讓其首富夢想破滅的,恰恰就是他最引以為豪的“萬達驚人的資產量”。
無論是來自資本市場還是房地產業界的專業人士,在萬達還在路演階段時就曾表示,萬達試圖利用重資產來謀求上市,并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親睞。
一篇來自界面的分析文章指出,同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業地產商西蒙地產相比,后者物業面積約2500萬平米,賬面開發成本為351億美元(約2160億元),已經計提折舊100億美元,賬面凈值251億美元(約1540億元)。而萬達方面公布的數據則顯示,2014年上半年萬達總資產超過5040億元,投資物業貢獻2206億元,凈資產則高達1126億元。就規模而論,萬達已經超越西蒙,躍居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然而,兩者的投資回報率卻相差了不止一個等級,2014上半年,萬達租金收入52億,全年完成110億應該沒有問題。絕對數不算小,但跟2206億的投資物業相比,就意味著每100元的資產,一年只有5塊錢的收入。利潤就更少了。而2013年,西蒙收入51.7億美元,凈利潤13.2億美元(約81億元),折算過來,西蒙每100元投資物業,將創造20.6元的收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兩者的運營模式有著本質區別,萬達是將物業增值計入了利潤,所以才產生了1126億元的凈資產,而西蒙則是一只標準的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全部收入來自租金和管理費,凈利潤100%分配。
因此該分析文章指出,萬達投資物業的回報率之低必將面臨投資者審視,這也就意味著萬達商業IPO發行價格可能被高估,上市后想要賣出高價恐非易事。
盡管,萬達商業上市首日即遭破發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上述分析,不過僅以單純的數據分析和類比,就判定萬達的未來是一場夢多少有失偏頗,至少在《中國房地產金融》本次調研中,還是發現萬達品牌在不少三四線城市對投資者和購房者都有著不小的吸引力,在一些城市中萬達所標榜的“哪里有萬達廣場哪里就是城市中心”的口號也并非只是“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但對于萬達而言,其眼下最迫切的問題,不是如何迎接未來,而是怎樣度過當下。
此前有報道稱,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有高達73.7%的土地儲備還在開發中,資金壓力巨大,在建工程投入資金711億元,后續還需投入2389億元(2017年7月前)。另外,賬面現金748億元,IPO預計可融按246億算元,還應付款1449億元,還有1800億元左右的銀行貸款和未償還債券(上半年支付利息62.1億元)。總共算下來,萬達商業地產資金缺口高達3325億元。
如此大的資金缺口,就算萬達此次能夠如愿以償的完成IPO,所獲資金依然是杯水車薪,對于萬達而言,如何玩轉這場資本游戲似乎成為了其生死攸關的問題。套用王健林的“老冤家”馬云的一句名言:“今天很殘酷,明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死在今晚。”只是不知道萬達是擁抱明天的那個,還是死在今晚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