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與店商的大戰不僅在中國市場上愈演愈烈,在國際市場上也日漸白熱化。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模式的日臻完善,網購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群體。面對被瓜分的市場,實體店商也不甘人后,紛紛建立官方網站、移動客戶端與實體店有效互動以抓住顧客。
網購成王道
電子商務今年以來發展迅速,以美國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美國的網絡零售額僅為720億美元,2012年已增長到2310億美元,而今年則有望達到262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13%。英國零售研究中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圣誕節期間的網絡購物消費額將大于之前數字,預計消費者在12月的購物總量將達到108億英鎊。
網絡購物改變了整個零售業版圖,德國電子商務及遠程銷售商協會新聞發言人克麗絲廷·施密特說:“如今,消費者能在任何時間上網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選擇多、送貨快,而且能很方便地貨比三家。”與此同時,各種高科技手段也在為網購站腳助威。IBM(182.23, 2.21, 1.23%)的數據顯示,在剛過去的網購星期一,移動設備的網絡瀏覽量約占整體瀏覽量的30%。
電商與店商的對決
不得不承認,目前網購對實體店的沖擊是巨大的,使得很多實體店逐漸淪為網店的試衣間和展示柜。一家經營了78年的英國相機店今年初在他們的門市店貼上了這樣的布告:我們將感謝你繼續在亞馬遜(402.92, 0.72, 0.18%)上購買我們的相機。是的,他們在來勢洶洶的網購潮中被迫關張了,而用以延續這家相機店生命的辦法正是將他們“置于死地”的電商,聽起來是多么的無奈、酸楚。但分析人士同樣指出,實體店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以采購日用百貨為例,你很難將許多需要不同溫度保存的貨物統一打包,這樣會給商家造成物流上不小的壓力,提高商家的成本。而如果你對貨品十分急需,等待快遞顯然不如你出門直接采購來得明智。此外,從可靠性和信任度上來講,實體店無疑更值得廠家和消費者“托付終身”。
打造多渠道互動購物方式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美國零售商的在線銷售額增長了29%,但只開網店的銷售額僅增加了21%。絕大多數純電商正在喪失他們的市場份額,完全沒有實體店吸引顧客的渠道也會受到影響,退換貨也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因此,打造線上線下多渠道互動的購物方式可能是今后幾年很多零售商會選擇的發展趨勢。在圣誕購物季來臨之前,擁有實體店的零售商們就已經不甘落后,包括梅西百貨、沃爾瑪(77.87, 0.44, 0.57%)、樂購在內的百貨商場和超市都在推出自己的在線銷售業務。
現在很多店家想顧客所想,提供“網上下單、實體店提貨”的服務,這樣顧客就不用擔心網購的禮物不能在圣誕節前寄到了。網購的商品如果貨到后不喜歡,消費者也可到實體店退貨,免去了郵寄回廠家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