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傳統百貨正在遭遇強大的瓶頸。產品價格高于電商平臺、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紛紛沖擊著傳統零售格局,而品牌商目睹網購的爆發式增長后,也開始將更多的資金與資源向線上渠道傾斜。但毋庸置疑的是,行業的試錯與調整已經迫在眉睫。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百貨對互聯網的學習只是剛剛開始。不少線下百貨蠢蠢欲動,試圖進一步滲透到網購的新業態中。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里,上海徐家匯商城集團交出的成績單,總算讓這家傳統零售商,在寒冷的冬天感到了一絲暖意。
“雙十一”當天,徐家匯商圈的線下百貨,銷售額是平日里的3倍,周末的2倍。上海六百、匯金百貨、太平洋百貨與匯聯商廈,當天共計銷售了800多萬元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剛剛上線不久的電商平臺“徐家匯商城”,一天內沖到了近600萬元的銷售額。
這是徐家匯商圈首次嘗試“雙十一”后的戰果。對徐家匯集團來說,這是零售大環境衰退下的一次頗具建設性的嘗試。要知道今年以來,四成以上的零售上市公司出現利潤、坪效下降,而房租、人工成本仍在持續上漲。
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傳統百貨正在遭遇強大的瓶頸。產品價格高于電商平臺、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紛紛沖擊著傳統零售格局,而品牌商目睹網購的爆發式增長后,也開始將更多的資金與資源向線上渠道傾斜。
這種情況下,包括徐家匯集團在內的不少傳統零售商,已紛紛涉足電子商務,試圖跟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然而舊的商業模式受到沖擊,新的盈利模式尚未確立,無論是線上平臺的戰略定位,還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O2O模式,百貨業看到的只是模糊的前景。
但毋庸置疑的是,行業的試錯與調整已經迫在眉睫。“經過這次雙十一,傳統百貨了解了頁面的呈現,打包、物流的過程,對產品的認識也和過去不一樣了。”徐家匯商城副總經理宗鵬說道,“這對零售業是一堂很生動的課,線上線下共同摸索合適的打法。”
百貨試錯
對傳統百貨來說,與其被動地觀望、淪為電商的試衣間,不如奮起反擊,直接在“雙十一”狂歡中分一杯羹。
眼下,線下百貨參與“雙十一”的方式依然是簡單直接的打折促銷。比如,天虹商場聲稱推出比五折更低的價格,新世界百貨打出“60小時不打烊”的旗號,徐家匯的太平洋百貨實行“滿188減100”的打折促銷,這種原始的優惠活動在今天同樣奏效。
在此基礎上,部分百貨企業并不滿足于被動地應戰。以太平洋百貨為例,其在“徐家匯商城”的網頁上專門開設了一個分會場,將一部分貨品放到電商平臺售賣。同時,太平洋在線下商場內開辟了專區,將這部分貨品實行線上線下同價。一旦有用戶在網上的分會場下單,線下商場的專柜就會負責揀貨打包,再由專門的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
換言之,后臺的發貨、物流環節由線下商場完成,電商平臺則負責整個運營、設計與市場。據宗鵬稱,“雙十一”當天,太平洋百貨的線上銷售額大約占到電商平臺總銷售額的10%——數額雖然不高,但至少證明了這種模式可行。除了太平洋外,國內已經架設網站的線下百貨紛紛選擇了線上線下聯動促銷。
不過,“觸網”并不會讓線下百貨就此高枕無憂。據悉,今年的“雙十一”大促中,傳統百貨就遭遇了各種水土不服的狀況。
這種挑戰首先體現在貨品的選擇與對產品的理解上。“傳統百貨做的是二房東,根本不管產品,而電子商務則需要把產品的樣本、尺碼、規格表等細節表述得很清楚,這樣顧客才知道什么樣的身材應該選什么樣的尺碼。”一位百貨電商公司的高層稱,但現實情況是,不少百貨的員工尚不了解規格表是用來做什么的。
此外,線下實體店的用戶年齡普遍比互聯網用戶的年齡高出許多,兩者很少有重疊,這意味著,在線下暢銷的商品到了線上并不一定繼續受歡迎。宗鵬坦言,在選品方面,百貨與電商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與嘗試,短期內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況且,線下百貨的數據分析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根據過往的銷售數據推斷未來的趨勢,只能慢慢試錯。
除了產品組合外,百貨業轉戰線上后,過往的業務節奏也逐漸被顛覆。簡單說來,線下百貨過去只需“按部就班”地執行,現在則必須適應“短平快”的電商風格。
舉例來說,傳統百貨在持續數天的促銷活動中,往往按照同樣的標準來實施,中間并不會因為銷量的高低而作出調整。相比之下,電商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根據市場反應與競爭對手的情況調整產品、頁面與價格。
換言之,電商的操作節奏比傳統百貨快許多,前者傾向于不斷調整,而后者并不習慣變化。另一個例子是,在銷售旺季,電商公司的員工視熬夜加班為家常便飯,但百貨的員工卻有著刻板的上下班時間。
在宗鵬看來,就徐家匯商城而言,今年“雙十一”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譬如平均備貨的弊端,譬如后臺的對接等。“應該說,傳統零售業做電子商務的路還很長,從思維認識到操作思路,都需要作出改變。”
O2O之惑
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百貨對互聯網的學習只是剛剛開始。除了徐家匯商圈外,不少線下百貨蠢蠢欲動,試圖進一步滲透到網購的新業態中。
天貓、蘇寧易購、京東、銀泰等企業是O2O模式的先行者——在它們的推動下,消費者到實體店試穿衣服、試用3C產品后,只需掃描產品的二維碼就可以獲得不同金額的網購代金券或促銷券。
在理想狀態下,互聯網可以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而實體店也可以變成網購的體驗空間。不過,相比于上述商家的高調,大多數百貨公司仍在靜觀事變。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連鎖百強流通企業中已有62家開展網絡零售業務,但他們大多還沒有聯姻電商平臺的計劃。
一位百貨公司的高層表示,目前電商與百貨在O2O上的嘗試還是比較松散的合作,天貓與誰都可以合作,也可以隨時終止合作。“這種合作能帶來價值,但價值還不太足夠。”
宗鵬同樣認為,O2O還沒有讓人看到1+1>2的協同效應。畢竟,從線下試穿到線上下單的鏈條中,電商起到的是銷售職能,而對傳統品牌來說,僅是低價地在電商平臺上賣貨并不會產生太多效益。掃描二維碼可以解決支付的問題,但支付本身只是零售流程上的一個環節。況且,在O2O模式中,無論是運行的機制還是不同渠道間的收益分配,目前都未出現清晰的標準,這也是許多零售企業不愿率先涉足的一大原因。
不得不承認,電子商務目前仍是一個低價橫行的市場,品牌在線上打價格戰,線下卻很難實施同樣的價格。渠道沖突之下,O2O也就無從談起。
“前段時間,一個傳統的做絲巾的品牌在線上賣得很火,結果匯金百貨就把它從店里清理出去了。”宗鵬表示,“那個品牌的電商做得熱火朝天,線上品類也很齊全,線下自然就沒有用戶、沒有業績了。這是不可持續的模式。”
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蔣青云指出,實體零售商在電商策略上,應該實行錯位的經營,而并非一味的同價。進一步說,百貨公司需要重新定義零售,將自己看作實實在在的服務者,并專注經營小批量、有特色的商品,來彌補電商的缺陷。
“如果O2O模式中,線上線下賣的是同樣的商品,線上的價格還更便宜,那就相當于自相殘殺。”蔣青云稱,“實體店做電商,和天貓這類平臺不該是同樣的玩法。”
他建議,傳統百貨在電商渠道上可以銷售過季、打折的商品,在線下則可以出售新品,并注重體驗式消費。線下的商品可以實時買走,線上則不應提供“隔天送達”的服務,否則就無法與線下實現區隔。對于實體商圈,可以策劃一些活動,鼓勵住在商圈附近的人到實體店購物,住的較遠的人們則在網絡購物。如此一來,可以適當避免左右互搏的問題。
“對于天貓和銀泰的合作,我認為是把線下的客流引導到線上消費,讓電商進一步分流線下交易。因此,電商應該會給實體店一部分補貼。”蔣青云表示。
在許多觀察者眼里,O2O模式的創新應該是雙方共同重塑商業價值,無論是思想觀念的認可、資源的配置或是新技術的運用——而不僅僅是轉化客流。當然,這還在摸索中,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