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雙11”落下帷幕,以350億的驕人戰績引來眾人關注,它引發的話題也猶未結束。馬云在事后接受采訪時說,300億不是問題!自己不關心數字,而是希望借助市場力量將房價打下去。
馬云的邏輯,大約是可以借助網絡的優勢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實體店商品為什么貴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鋪租金過高,導致商品價格也是居高不下,所以,隨著電商壯大,實體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租金無法繼續在高位,那房價自然就受到很大影響了。
將網購與持續炙熱的房價聯系在一起,馬云自然會贏得更多普通老百姓的認同。實際上,若以“雙11”為標志,網購五年,最初一個網絡銷售商制造的噱頭,在這幾年驚人的發展中,先是撬動了大眾的消費理念,現在又轉而撬動板結的經濟結構。李克強總理幾天前便稱其“創造了消費時點”。不過在地產大佬任志強看來,350個億只是幾塊地價而已。
是的,就數上而言,確實350個億換不來幾塊地,但從質上說,這或許意味著商業形態的深度裂變。銀泰就與天貓深度合作,線下35個實體店成了電商供貨商。不難看到,在“雙11”里,新舊兩種商業形態的競爭,出現了向電商傾斜的格局。互聯網重構了商業形態,而“雙11”,則是實體與電商兩種銷售模式短兵相接的最前沿。
整個淘寶公司只有2.5萬員工,但它卻擁有900萬網店商家,而且借助網絡的無限擴張,它還有無限空間。再則實體店的命門——門店成本,也將成它的巨大優勢。網購的便捷與低價,是實體店難以反擊的壓力。
誠然,網購的誠信、品質、偽劣、物流等問題仍然突出,但這改變不了這種商業形態的崛起,隨著這種形態的成熟,競爭會慢慢治愈這些先天疾病。遙想馬云王健林之賭,希望網購能成為一條真正地大鲇魚,既攪動目前依賴地段的實體商業,也攪動更激烈的服務品質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