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不鳴,阿里云手機突然再次發聲。
4月15日,阿里集團發布了新的云手機戰略——移動“生態鏈戰略”。這區別于阿里集團兩年前發布的云手機“平臺戰略”。
2011年7月,阿里巴巴與天語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云操作系統手機”,并發布了阿里云手機戰略。那時,阿里集團是基于自主操作系統打造移動互聯網戰略。
平臺戰略強調專業化分工,生態鏈戰略強調封閉環境里的控制力。“生態鏈戰略”是阿里集團移動互聯網戰略的升級。
生態圈建設,首當其沖的是發展OEM合作伙伴。當日,阿里巴巴與小辣椒、康佳、廈新、卓普(zopo)、基伍等五大終端廠商合作推出六款云OS手機。
阿里云OS商務及運營部總經理戴瑋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按照阿里集團的推廣計劃,阿里云OS今年要與30余家廠商合作,推出300余款智能手機。”
阿里憑什么吸引?
吸引硬件廠商,阿里集團至少給出了三個理由。
首先是渠道優勢。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渠道、營銷成本太高吞食了利潤。小米手機相關負責人此前曾和本報記者分析,渠道、營銷成本占據手機價格的50%。利用淘寶、天貓平臺,可以大幅降低營銷、渠道成本。
阿里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預計在3億-3.5億臺,其中互聯網渠道銷售大概占25%-30%,相當于7000-9000萬臺左右,手機終端的互聯網和電商銷售越來越重要。
當天,淘寶網宣布云手機頻道上線。云手機頻道將整合淘寶、天貓的平臺優勢,允許搭載阿里手機操作系統的廠商直達用戶,打破傳統的營銷模式,幫助手機廠商大大壓縮倉儲成本,減少流通渠道環節,從而更大程度地讓利消費者。
當天,新上線的云手機頻道開始預售搭載最新阿里手機系統的智能手機,并推出不同的折扣和優惠。
其次是新開發模式的憧憬,阿里集團提供免費的操作系統——阿里手機操作系統,終端手機廠商可以省去過多的二次開發成本。此前,手機廠商基于Android系統開發手機,都需要專業團隊進行二次開發。
戴瑋透露,阿里手機有400人負責阿里云OS的開發,為手機硬件廠商提供支撐。
對終端廠商另外一個誘惑則是“零距離接觸消費者”:阿里集團向手機廠商開放數據庫底層,終端手機廠商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更多用戶的反饋,清楚市場的需求,手機行業逐步實現C2B定制化服務。
最后是贏利的誘惑:阿里集團在軟件應用市場方面將采取聯合運營模式,第三方軟件產生的利潤將對開發者和終端手機廠商進行分潤。
這與蘋果、谷歌模式很不同,他們均不向硬件廠商進行利潤分成。
阿里集團承諾,今年阿里手機將至少做到每臺手機每月分潤1元錢的能力,明年有信心將分潤幅度提高至2元。“終端手機廠商的每一臺手機都將變成商業機會的載體。”戴瑋說道。
2012年,手機市場銷量暴漲,但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很屌絲,處于“有銷量、無利潤”困境,包括排名前三的聯想、中興、華為。阿里集團的做法給手機廠商更多的利潤想象,提供了一條“屌絲逆襲”的可能路徑。
“生態模式”新玩法
歷時兩年,阿里集團新的手機戰略與兩年前的戰略迥然不同。
2011年7月,阿里集團與天語合作,推出天宇云手機,內置阿里云操作系統。隨后,阿里集團與海爾等硬件廠商以同樣的合作模式推出阿里云手機。
這成為互聯網大佬玩機的肇始。騰訊秘密籌謀開放基于MTK平臺的手機中間件,推出面向各個手機廠商Q-Service整合方案。騰訊當時還與英特爾組建合資企業,共同研發運行英特爾/諾基亞MeeGo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百度、奇虎360公司也推出類似的云操作系統,前者與長虹合作推出百度云手機,后者與海爾、華為合作推出了360特供機。
繁華開端,凄涼落幕。兩年之回望,當日玩機的互聯網大佬不再信誓旦旦,除了阿里集團以及小米。
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這是“平臺戰略”的集體失敗。平臺戰略復制微軟在PC時代的模式,專注于優化操作系統,以“摩爾定律”升級操作系統版本,驅動ISV、SI、服務、軟硬件廠商的發展,成為產業的主導者。
但是,“平臺模式”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失效,“生態圈模式”才是這個時代的成功做法。兩者的區別是,平臺更強調專業化分工,生態圈模式更強調協同。微軟的失敗,或者蘋果的成功都表明這一點。
阿里生態圈除了以讓利的方式整合硬件開發商之外,還以補貼的方式整合軟件開發商。阿里集團當天宣布,將向開發者提供10億人民幣,幫助應用提供商成長。
此外,與蘋果商店、安卓需要應用商店下載客戶端區別的是,阿里云提供了兩種方式,除了客戶端模式外,還有云模式。通過html5在云端訪問,不需要下載App。
阿里集團還為開發者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進行二次開發,將安卓市場的應用移入阿里軟件應用商店及阿里云中心。阿里云應用運營總監侯健領導一個約50人專業的團隊,負責與應用廠商的合作。
阿里集團另一做法是,無論客戶端模式還是云模式,都通過支付寶賬號訪問服務,統一賬號體系。
向硬件廠商讓利,統一的底層平臺,統一的支付體系和開發者統一賬號體系,是阿里集團打造生態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