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凡客近日悄然引入大量第三方服裝品牌,其中包括韓都衣舍、裂帛這樣的淘品牌,也包括來自線下的太平鳥女裝等。這似乎與其前一陣提出的專注凡客品牌相悖。可見尋求盈利的時代,一切不無可能,而這也凸顯了凡客戰略的搖擺。業內人士認為,平臺化是趨勢,然而前景不甚明朗。
據悉,原本只賣凡客自主品牌的凡客,在去年年底悄然引入大量第三方服裝品牌,如果在凡客上下單購買這些商品,通知短信開頭則會顯示為“尊敬的V+”客戶。
凡客悖論:自主品牌與平臺化左右搖擺
作為凡客旗下的服裝類平臺,V+于2010年5月上線,對于凡客與V+的區別,曾有V+負責人如此定義:凡客是品牌店,V+是百貨商場,而V+是凡客產品的互補。
當時凡客給V+的定位是服飾、時尚用品,并將V+看做是獨立公司,域名也啟用單獨的vjia.com,不過借用凡客的物流配送攤薄成本。雖然凡客平臺在首頁及商品頁下面都會給V+商品進行推廣,但會鮮明標識來自“V+”,兩個平臺相對彼此來說都很獨立。
值得注意的是陳年在公眾面前經常談到的話題是“反思”,凡客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陳年表示凡客將回歸品牌核心,將以庫存周轉和品牌溢價為核心,不再將重心放在電商平臺拓展上,與此同時凡客還入駐了蘇寧易購平臺。而私底下進行平臺戰略無不透露著凡客發展的矛盾。
電商獨立分析師李成東認為,平臺是大勢所趨并且更容易獲取利潤,而資本市場對電商規模要求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更看重的是盈利能力。
“電商平臺化已經是趨勢,在蘇寧易購宣布架構調整,并喊出‘云商’的概念,這都是電商向平臺化轉型的信號。幾年前,淘寶另立門戶,推淘寶商城,這也是電商平臺化最早的案例。”著名IT評論家賈敬華指出,“在多家電商競相轉型平臺電商后,凡客也悄然推進平臺化,V+和其他商品紛紛進駐凡客平臺。不過,電商平臺化的前景仍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