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蘋果手機的全部利潤中,蘋果公司占58.5%,而大陸加工企業只占1.8%。中國電腦零部件配套率已達95%,但主要是周邊設備的組裝加工,利潤率不到5%。DVD的出口均價不到45美元,專利費就高達20美元,除去成本,每臺利潤不到1美元。2011年《金融時報》全球500強企業中,美國有73家工業企業上榜,而中國大陸僅有6家,與美國差距甚大。
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眾多中國企業能在微笑曲線上微笑嗎?
改變制造業結構,提升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業務所占比重,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培養中國制造的標準競爭能力。
中國空調、彩電、DVD的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一,但家電國際標準中由中國企業制訂的尚不足0.3%。一項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技術標準若被國際性組織接受或采納,可以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建議企業跟蹤國際工業發展趨勢,從國家戰略高度推動中國制造的標準進入國際標準。
標準競爭之外,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形成高端自主知識產權也一直是待解的難題。
中國自主研發的江淮D19TCI、長城TCI等發動機依然要向德國博世繳納高昂的專利費。2010年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四,但發明專利不足世界發明總量的2%。品牌企業尤其應在重點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改變制造業結構還可通過技術創新來改造傳統產業,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國家鼓勵企業以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技術為支撐,從傳統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高端裝備等的集成應用。
通過大企業帶動小企業,也可促進“中國制造”整體升級。
臺灣自行車產業通過大企業帶動小企業、中心廠帶動衛星廠,實現產業整體升級。
建議制訂支持制造網絡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形成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合作型聯盟,鼓勵科研設施與技術信息共享,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培育一批“專而精、精而強”的中小企業。
跨國公司通過現代服務業(如研發、設計、物流、營銷、金融等)俘獲了中國制造的組裝、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國也應順應行業邊界模糊的發展趨勢,推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的交叉融合。建議加強制造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信息技術研發與制造業緊密結合,提升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工業設計和研發服務機構,扶持成立技術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形成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