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頻發事端的科藍煤礦終于未能運營下去。當地時間2月20日,贊比亞礦業部長亞姆瓦-穆坎賈宣布,吊銷贊比亞南部科藍煤礦的開采執照,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該煤礦安全和環境狀況未達到贊比亞法律要求。
資料顯示,科藍煤礦是2001年6月由中國江西對口援非翻譯徐建學承包建立,2010年和2012年,這一煤礦就曾兩次發生嚴重騷亂事件,一名中國經理人在騷亂中被打身亡,四名中國工人受傷。
來自贊比亞的媒體報道稱,穆坎賈在宣布這一決定時還稱,科藍煤礦長期沒有給礦工提供合格的個人防護器具,沒有向贊比亞支付礦區使用費,也沒有提供相應的醫療救助設施,自2004年營業以來從未申報過生產煤炭的數量。目前,贊比亞政府已經取消了該煤礦持有的全部三張開采許可證。
“中國企業在非洲在承受著很多不確定風險的同時,也的確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小公司不尊重當地法律,不與雇傭工人簽合同等,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名中國工程機械公司前駐非洲分公司高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這片廣袤的大陸猶如一個硬幣,一面是富饒的自然資源,一面則是難以預料的風險。隨著中國企業進入非洲大陸越來越多,“水土不服”的癥狀也開始逐漸明顯。
灰色地帶
中國企業給非洲帶來人權、腐敗、搶奪資源等問題
科藍煤礦事件還在發酵,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駐贊比亞大使館也已收到相關通報并介入核實調查。
與以往的事件不同,科藍煤礦的境況反映出中國企業在參與非洲開發投資的過程中日漸暴露出來的灰暗面,也正成為中企在當地面臨諸多阻礙的原因之一。
“每年進入非洲投資的中國公司都在翻倍增長,但非洲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存在商業不透明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中國公司也‘入鄉隨俗’參與其中?!鄙鲜銮榜v非洲分公司人士說。
一家長期關注非洲和亞太地區經濟開發的研究機構給本報記者發送的材料中指出,在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中,商業腐敗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當地的中國企業中。
此前,中國政府曾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簽署了一份以資源換取基礎設施的協議,中方支付了近2400萬美元的“簽約定金”,但剛果并未對該筆款項的去向作出說明。本報記者獲得的材料中指出,一名剛果議會委員稱,該筆款項已被該項目在剛果的合作伙伴轉移到了一家離岸公司。
類似于此的灰色交易還發生在安哥拉,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統計,2007年至2010年間,安哥拉政府有320億美元的公款去向不明,而與安哥拉政府長期保持著密切關系的中國資源類采掘公司則成為輿論關注的對象。
“中國公司現在所犯的錯,西方國家都犯過?!敝袊缈圃菏澜缃洕c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春宇說。
“此前非洲人民是非常歡迎中國企業來投資的,但經過數年的發展后,中國企業在當地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投資環境也開始變化?!敝袊V業聯合會一名曾多次前往非洲參與項目考察的前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今年2月,來自國際環保組織環保調查屬(EIA)的一份報告指出,莫桑比克對中國出口的木材中,一般都是非法砍伐,并敦促中國禁止從該國進口非法砍伐木材。這份報告中的一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公司去年從莫桑比克非法輸入了18.9立方米至21.5立方米的木材,占中國從莫桑比克進口木材總數量的48%左右。
另據外媒報道,此次正處于風口浪尖的科藍煤礦并非中國企業,而是由長期旅居贊比亞的中國僑民出資,在當地注冊的一家公司。
“現在在非洲像這種打擦邊球的中國人和中小公司非常多。”上述駐非洲人士說。
屢生變故
中國參與非洲資源開發,被迫選擇高風險地區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區域比例已經達到83%,直接投資項目已經分布在非洲49個國家和地區,高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平均覆蓋率的71%,僅次于亞洲的89%。
“中國境外投資的風險即已集中凸現?!睆埓河钫f。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12年,中國企業在非洲遭遇到的綁架、沒收資產等事件就有5起左右。
2012年1月,在位于蘇丹首都喀士穆以南620功利的阿巴西亞鎮附近,29名中水電七局中國員工被武裝分子劫持,三天后,在埃及西奈半島上,25名萊赫豐水泥廠的工作人員被劫持。
而僅僅一個月后,深陷蘇丹政治漩渦的中石油也未能幸免,其與馬來西亞石油組建的合資公司總裁被驅逐出境。
雖然中國公司在非洲屢屢上演驚心動魄之旅,但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教授李麗看來,中國公司在腐敗和暴力多發的地區開展業務,有其客觀的現實原因。
“非沖突地區的資源,被美國和歐洲國家占得差不多了。中國的對外投資環境,本來就是很有挑戰的。”李麗說。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科藍煤礦在經歷多次騷亂事件后,依然堅持運營,直到此次被贊當局吊銷營業執照。2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國政府希望并相信贊比亞政府會依法行事,妥善處理相關問題,同時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