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文不取投身“智力助殘”
? ? 黃吉人自幼因患小兒麻痹癥而雙下肢致殘,平時靠雙拐行走或以輪椅代步。今年71歲的她在退休前是上海一所中學的高級教師,從教42年。
? ? 很多殘疾人沒有高學歷,又缺乏一技之長,大都只能把改變家庭貧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才也就更加關系著這些家庭的未來。
? ? 1999年,時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的黃吉人,開始與同事們商議著怎樣為殘疾朋友排憂解難。
? ? 不久,他們得知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管理學院的一群大學生正在尋找社會服務的途徑。于是,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青年志愿者當老師,由市南中學提供校舍,由南市區殘聯提供經費的“希望新概念英語班”誕生了。這是當時全市第一個專門為殘疾人子女舉辦的義務學習輔導班。
? ? 當年10月,上海市南中學團委發起“讓我們同行——智力助殘服務隊”,走進了21個殘疾人家庭,開創了青年志愿者走進殘疾人家庭開展義教的先河。
? ? 在沒有分文報酬的情況下,黃吉人全身心投入到“智力助殘”志愿者的組織工作中。她根據殘疾人家庭的需求,組織大、中學校的師生和社會上的愛心單位、愛心人士為殘疾人子女、殘疾青少免費辦學業輔導班和上門義務家教。
? ? “每當我看到由于‘智力助殘’的幫助,一些殘疾人子女和殘疾青少年學業進步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時;每當我聽到一些殘疾朋友高高興興地來向我報喜:孩子考上重點高中或大學時;每當我看到考入大學的殘疾人子女朝氣蓬勃地加入到我們‘智力助殘’志愿者隊伍中來的時候;每當我看到殘疾人家庭由于子女走上工作崗位而生活大大改善之時……我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和無限的幸福,因為我為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在做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黃吉人說。
? ? 熱心搭橋助人改變境遇
? ? 2009年初的一天,黃吉人照例出門,打算修理她的殘疾車。修車的功夫便聽一位殘疾朋友講,有位重殘的小張,愛人是外來妹,身體不好,沒工作,還有一雙兒女在讀中學,靠“低保”生活。經過一番周折,黃吉人打聽到了小張的電話,得知小張的全名叫張毓誠,并向他介紹了助殘項目,歡迎他的兒女來參加。
? ? 張毓誠一家聽聞這個從天而降的好消息,簡直不敢相信。黃吉人將張毓誠讀初三的兒子張永康安排進由市南中學骨干教師任教的“初三愛心輔導班”,又將他讀高三的女兒張羚安排在市南中學優秀教師王娜免費的家教輔導組里,并安排了大學生上門義務家教。那年,張羚考上了大學本科,張永康考進了重點高中。
? ? 女兒讀大學大學、兒子進如高中后,家里供孩子讀書的負擔更重了。此時,黃吉人的高中校友、愛心人士金愛薇正在尋找困難學生,為他們提供資助。黃吉人再次熱心的牽線搭橋,一家人獲得了每年5000元的資助,直到張羚大學畢業。
? ? 現在的張羚已經是一名浦發銀行月入數千元的白領,女兒的爭氣也讓張毓誠一家摘掉了14年吃低保的帽子。“兒子今年的學費女兒為他準備好了,再過兩年等我兒子大學畢業也有了工作,我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張毓誠說,“黃浦智力助殘團隊真的是讓殘疾人子女成功地走向社會,徹底改善殘疾人家庭的生活!”談及“智力助殘”為自己生活帶來的改變,張毓誠感激之情流于言表。
? ? 15年來,受到黃浦智力助殘團隊幫助的人累計4600多人,參與的志愿者13000多人。2006年至2013年的八年間,145名受助者考上大學,71名受助者考取重點高中。
? ? 愛心傳遞綻放生命價值
? ? 在黃浦智力助殘團隊里,出身殘疾家庭的志愿者們,經歷了從接受幫助到服務他人的人生蛻變。
? ? 夏鵬來自一個殘疾人家庭。父親肢體殘疾,在船廠工作,母親是外來務工者,靠打零工貼補家用。初三面臨中考,她進了黃吉人組織的免費“初三愛心輔導班”,并考上了市重點建平中學。進入高中,2007年,她順利考入了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
? ? “在四年多的時間里,我得到許多志愿者的幫助,他們所傳遞給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abc和解題思路,更重要的是教會我怎樣奉獻和感恩,在我心底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進入大學后,我在校園里也組建起一支取名叫‘心連心’的志愿者隊伍,加盟在黃浦智力助殘團隊的大旗下。”夏鵬在進入大學后,發動身邊的同學,志愿服務殘疾人的家庭。
? ? 畢業之后,學弟學妹接過夏鵬的愛心接力棒,志愿者隊伍至今依然活躍于市南中學以及上海的各個角落,隊伍從最初的50多人壯大到現在100多人。
? ? 近年來,由于膝關節的病變,黃吉人行動更加困難,平時只能以輪椅代步。但她以頑強的毅力,履行一個志愿者活動組織者的承諾,開著殘疾車參加各團隊的活動,坐著輪椅走訪助殘單位,用自家的“熱線電話”聯系著幾百個殘疾人家庭。兩次住院動手術,每次出院不到一周就再次投入“智力助殘”工作。
? ? “我愿追求生命的價值。作為一名入黨48年的老黨員,為黨分憂,為民解難,讓殘疾朋友實現中國夢,也是我應盡的義務。”黃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