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互聯網公司到電視招聘節目上秀一把是有風險了——58同城最近遭遇了“招聘門”:電視拿offer,入職卻遭拒:網友@鵬媒體趙鵬發布微博稱,其9月28日在參加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節目錄制中獲得58同城產品經理一職。10月21日播出后,他發郵件詢問入職,58同城CEO姚勁波回應“11月初聯系”。可11月已過,仍無offer(錄用通知書)。
58方面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58方面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已經按照節目組要求走了所有流程,包括收到郵件給予回復,以及HR多次電話聯系。至于在《非你莫屬》節目中應聘成功,獲得的僅僅是試用機會,是否錄用企業會有其他考慮,并非老板一人拍板即可,這在事先協議里也有描述。
鳳凰財經 則援引微博消息來源指:
而姚勁波昨日也通過微博表示,(趙鵬)和58同城的文化不符合,祝(趙鵬)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
不過虎嗅君在58同城CEO姚勁波微博上并未找到相關解釋內容。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類似事件已經有前科。58同城在微博上遭遇的口水戰還算幸運,還記得小米在2012年曝出的“招聘門”嗎?當年小米因為先招后拒,導致官司纏身。
這一切都怪那些該死的“職場真人秀”電視節目。
目前叫得上名字的職場真人秀,至少有《非你莫屬》(天津衛視)、《職來職往》(中國教育電視臺)、《步步為贏》(東南衛視)、《天生我才》(央視)、《天生我才》(浙江衛視)等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模仿對象:ABC電視臺的《學徒》。不過這種國內從2005年就開始運作的節目類型為何這兩年才逐漸受人關注?
來看看職場真人秀孳生的土壤,首先是電視臺節目模式的需要。國內電視臺如果再走唱唱歌跳跳舞順便抹眼淚博取同情的老舊套路,已經不可能再殺出一條血路,于是相對理性的職場真人秀便受到觀眾的歡迎;另一方面,從2008年起經濟困局導致的就業難,令高校畢業生為主的觀眾有收視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些節目不時曝出一些爭議性話題,引起了極大范圍的關注度,這一點尤其以天津衛視《非你莫屬》最為顯著。
一個衛視節目想火需要炒作。《非你莫屬》的炒作有幾個標志性的事件:張紹剛舌戰海歸女、3D虛假現場觀眾與張紹剛離職。這是次成功的事件營銷,鋪天蓋地的娛樂新聞、社會評論和八卦新聞,令觀眾因此而關注這個節目和主持人張紹剛,推高收視率。
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CEO們已經不滿足于在舉行各種發布會發表演講、召開小規模的沙龍高談闊論,而更傾向于走向電視臺節目這種影響力更加廣泛的渠道來展示自己的公司,這樣的代價小,效果好,誰上誰知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公司CEO們與職場真人秀相互有“宣傳需求”,一拍即合。所以才有上文所引用那句“至于在節目中應聘成功,獲得的僅僅是試用機會,是否錄用企業會有其他考慮,并非老板一人拍板即可,這在事先協議里也有描述。”
剩下一小撮傻兮兮的求職者鉆進電視機當炮灰。
這種試圖通過“事先協議”來規避因后續不能發放offer所引起的糾紛,其實隱藏著較大的道德和法律風險。
一方面,原本CEO已經首肯之事,到最后不了了之,以“此人不適合公司文化”為由來拒絕求職者。美好的解釋是:制度大于天。可怕的解釋則是:CEO過于輕率許諾;或者,CEO觀察人不仔細,判斷失誤;或者以CEO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只想利用電視節目炒作,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的宣傳效果,其實根本毫無誠信可言。
另一方面,節目開錄前,三方簽署的所謂“協議”究竟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還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如果屬于非法無效協議,那么電視臺播出此類節目是否等于搭建了一個變相的欺詐平臺?而相關企業就不僅是陷入道德困境了,更可能惹來訴訟。后者的例證是小米,前者的例證則是58同城。
當電視節目成為展示公司的櫥窗之時,那就會出現表演上位,理性告退,誠意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