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獲悉,華潤萬家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與Tesco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準。華潤創業公告顯示,已完成與Tesco籌組合資企業的交易,華潤創業和Tesco現各自持有合資企業的80%和20%權益,而合資企業則持有零售業務及已劃撥業務。
在零售業進入“低速增長”期,華潤創業采用合資投資的方式變相收購Tesco中國業務,無疑讓業內吃了一驚,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華潤創業在國內零售業排名第一,但大而不強、盈利能力較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華潤創業此舉能否讓掙扎中的華潤萬家借機再度“激活”呢?
135家門店將更名華潤萬家
零售業持續增長乏力的趨勢,并沒影響華潤創業繼續擴大版圖的野心。
日前,筆者從華潤創業旗下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公司與Tesco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準。根據合資協議,公司將持有合資公司80%的股份,Tesco持有合資公司20%的股份。
據悉,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銷售額預計將達到100億英鎊左右,約合人民幣950億元,Tesco內地的135家門店將統一改為“華潤萬家”,同時意味著在中國布局十余年,因錯過擴張時機而被業內譽為雞肋的Tesco的命運將終結。
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成為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地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現購自運及酒類專賣店的獨一平臺,是中國領先的多業態零售商。
華潤萬家CEO洪杰表示,未來Tesco內地的135家門店會統一改為“華潤萬家”,以實現品牌擴張。而通過此次合作雙方的零售資源將得到最大的發揮,雙方后臺管理系統將實現整合。
“華潤萬家與Tesco的合作將是市場一大利好消息,并鞏固華潤萬家中國零售第一航母的地位。”多位接受筆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分析稱,華潤萬家此次整合不但彌補了華東市場的薄弱,還讓華潤創業初步實現了國際化的擴張。
其實,對華潤來說,這次“牽手”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據筆者了解,華潤創業利用股權出讓20%的股份,不但換來Tesco的135家門店以及彌補了華東市場的空白布局,還得到Tesco向合資公司注資3.45億英鎊的資金。對于華潤創業來說無疑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3年中國連鎖百強的排名顯示,連鎖超市中排名第一的華潤萬家在2013年有4637家門店,銷售額達到1004億元,同比增長6.7%,而特易購樂購(中國)的銷售額為205億元,同比增長2.5%,門店144家。由此可見,華潤創業對合資公司的銷售額目標要求接近樂購(中國)2013年銷售額的五倍。
造血能力或再變弱?
“華潤創業零售業受大環境的影響下,近兩年的盈利能力之一遭到外界的質疑,而此次再度收購處于虧損邊緣的樂購(中國),無疑讓處于困境中的萬潤萬家再度受拖累。”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對筆者直言。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8月25日的6個月里,Tesco中國業務產生凈虧損達6.89億元,累計虧損57.52億元;同時,其流動負債比其流動資產多出38.38億元。
Tesco中國在中國市場業績乏力的原因,上海中發商業管理集團執行董事、總裁丁浩洲對筆者分析說,因為整合時間過長,延誤了中國零售大賣場市場擴張的最佳時期,各大巨頭在競爭開店的時候,靠收購式布局中國市場的企業多數在整合,失去了最好的商業機遇。
據華潤創業公布今年一季度報顯示,零售業務錄得營業額和凈利潤分別為280.81億元、4.71億元,同比增加8.3%和下降10.3%,同店銷售按年下降0.4%。
華潤萬家的凈利潤也是連續五個季度出現大幅下滑。2013年的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60%。
在大賣場業態增長已日趨乏力,Tesco門店基本是大賣場且總體并不盈利的情況下,華潤萬家未來的盈利水平將被拖累。“特別是失敗的Tesco近兩年的虧損越來越嚴重,這無疑給華潤收購Tesco的壓力一步步增大,此次整合后其管理層還要進入華潤的體系,是否會左右其策略,未來發展的確難料。”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對筆者說。
多位業內人士對筆者分析,在雙方都處于業績乏力的情況下,此時進行企業的整體整合,是否能夠實現1+1>2的體量,這不單單是對兩家公司的考驗,也是對管理的考驗,雖然雙方都公開稱能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互補,但在行業增速為“最低增速”、企業凈利潤出現“負增長”的時候,雙方能否達到理想的融合,而這個階段還會持續多長都尚存變數。
后期整合面臨挑戰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目前看來,雖然華潤零售板塊在國內數一數二,但整體看華潤創業的板塊現狀,多是收購之后保持其原來的發展模式和人員格局,這必然給華潤后期的整合帶來一定的挑戰。”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筆者直言。
據筆者了解,近些年,華潤創業在資金充足的支持下,一直鉚足了勁對國內零售企業火速并購,欲做國內零售業領頭羊。
繼2005年斥資20億港元增資華潤萬家和蘇果超市的股份后,華潤創業加速了對內地零售業板塊的擴張。隨后,2007年3月又收購了天津家世界超市,填補了在西北、東北、中原地區的市場空白,并在天津、西安、蘭州等市場取得領先。
“雖然鉚著勁收購,但對于收購后企業整合的做法卻從來沒有開始,大而不整的現狀明顯。”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對筆者分析說,就是同一類型的業態,也出現多家各自為政的獨立運營管理。
該人士對筆者舉例說,特別是此次收購具有外資性質的Tesco,讓國企最頭痛的就是這類企業,不但企業的結構體系更外資化,而且員工的酬薪體系也與國企酬薪體系有重大的差別。
上述人士對華潤萬家收購后,如何選擇企業的結構模式時分析說,在管理方面,樂購結構體系更外企化,效率高,考核標準嚴格,與國內企業相比差異大。此次收購樂購,華潤萬家在戰略方面如何采取更好的營運模式,將是最大的挑戰。
“樂購(中國)的工資體系遠遠高于華潤的員工,這種體系就會出現上級工資遠遠沒有下級工資高。”該人士分析說,而這種不合理的體系不能同時共存,這樣看來樂購中國的工資體系與華潤體系工資存在絕對沖突的現狀,只有樂購中國向華潤靠,最終不可避免的是樂購中國人才流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知情人士告訴筆者,樂購(中國)公共事務部高級副總裁陸海清等在內的數名高管,已于去年八九月份離職。多名高管離職,一些樂購中國的員工開始擔憂,整合開始后,分布在合資公司非重點發展區域的樂購中國門店,很可能會面臨批量關店的命運。
不難發現,“蛇吞象”收購樂購(中國)的華潤萬家,如何消化掉這個難啃的骨頭,或將是決定新的合資公司能否成為中國零售邁出“國際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