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云
166個擬IPO項目“終止審查”,撤回率達到18.7%,備受業界矚目的IPO財務大核查第一階段于3月末結束,IPO在審企業數也從最高峰的887家銳減至721家。
四投行撤單率近四成
民生證券最受傷
4月3日,清明假期前一日的下午,所有投行人士都心系在證監會進行的一個公開搖號活動。公開搖號有序展開,而中介機構們卻是驚心動魄,一些曾經收到過警示函的機構則更是捏了一把汗。
“無論是抽查情況叵測還是之前的項目大量撤回,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場傷筋動骨和無功而返。”一家曾被出具警示函的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哀嘆道。
在166家“終止審查”的企業名單中,平安證券、華泰聯合等曾因保薦項目被證監會處以監管措施的撤回情況同樣受到關注。根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的中介機構有10家左右,有因、等項目飽受詬病的平安證券,也有因綠大地財務造假而被重點關注的華泰聯合,還有國信證券和因保薦項目分別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兩次。此外,、、國泰君安、東方證券等也都在近一年來被監管處罰。
在上述證監會重點排查的券商中,國信證券保薦項目撤回上市申請的有15家,撤單數量最多,但因尚有53家企業仍在等待上市,其撤單率為22%,仍是在會項目數量的“冠軍”。
另外,東方證券和華泰聯合的撤單率較高。東方證券(包含東方)的項目撤回4家,尚余10家守候,撤單率為29%。華泰聯合撤回項目8家,尚余22家等待,撤單率為27%。太平洋、光大、平安、中信和國泰君安的撤單率分別為25%、21%、17%、16%和11%。
而在所有券商中,從撤單數量和撤單率兩項指標來看,民生證券無疑是最“受傷”的投行,原先30個在會項目中撤下11個,項目撤回率接近四成。渤海證券、華鑫和三家券商的項目撤回情況也都高企,撤單率都在40%左右。而保薦項目數量在5個以上尚無撤回的券商則有中銀國際、中投、和瑞銀四家。
兩周內蜂擁撤回百余家
“中止審查”等候二次抽查
撤回材料的擬上市企業中,有七成在自查報告遞交的“最后關頭”黯然退出,3月最后兩周內,撤單“洪流”爆發。
從撤回企業所屬板塊來看,主板、和的數量分別為11家、49家和106家,撤回比例占31%的創業板無疑是“重雷區”。
“根據上市規定,創業板只要業績下滑就必須撤回,沒的商量。而主板的要求則沒有那么嚴格,投行內核一般自定為下滑20%內。”一位保薦代表人坦言,之所以出現多個項目在最后一刻蜂擁撤材料的現象,一方面是核查確實耗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還想觀望一下形勢再做判斷,畢竟一旦作出撤回這個決定,則意味著發行人、中介機構以及相關利益方需要推倒重來。
而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止審查”的企業也在最后一周猛增百余家。
證監會公告稱,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審查申請的有107家企業,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分別有28家、49家和30家。另外,證監會的IPO申報企業情況表顯示,中海信托、力士德工程機械和蕪湖恒升重型機床3家擬上市企業也尚未提交自查報告,也未提交中止申請。
關于“中止審查”的說法各異。有業內人士將此揣測為暫避風頭之舉措,認為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想借拖延之計逃過財務“抽查”。也有投行人士表示,因所屬行業特性和企業自身等客觀原因,自查確實工作量巨大耗時較長故申請中止。
不過,存有冒險“闖關”僥幸念頭的企業可能更加難以遁形。4月3日,在抽取出第一批30家企業后,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同時指出,對于尚未提交自查報告的“中止審查”企業,還將于5月31日寬限期后,進行第二批名單的抽取。有投行人士表示,屆時監管層將在110家企業中再抽出10家,近10%的“中獎率”更甚首批。
“核查終于告一段落,接下來回歸到常態,繼續忙新項目的上馬。”一位中型投行的高級項目經理向記者表示,其所在券商今年還預計將申報近10個IPO項目,預計5~6月份開始就將陸續遞交材料。
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式”核查的戰績,是否會在5月末第二階段接受后,終止審查數量再獲攀升,尚不得而知,但企業的上市需求仍然旺盛,疏解了在會等待的“堰塞湖”后,新的“堰塞湖”正在不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