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
12月24日,即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閉幕當晚,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主持召開扶貧開發和現代種業工作座談會,他在會議上作出上述表述。
汪洋稱,要深化種業科研體質改革,著力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組織好良種重大科研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繁育基地建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建設種業強國。
第二天,即12月25日,中國政府網正式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種業強國,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林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長期以來,中國種業的科研力量集中在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作為市場主體的種子企業科研實力較為薄弱,獲得國家科研資金支持也有限。
申銀萬國農業分析師趙金厚稱,種業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種子科研體系體制的改革,應讓商業化育種由原來的科研院所主導,轉向種子企業主導。
趙金厚解釋,一方面,中國種子企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研發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科研單位的研發能力卻過剩,沒有跟種子企業很好對接。
上述《意見》明確指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種子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股份制研發機構,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確定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實行企業化改革。
與此同時,《意見》還提到,要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金融資本投入,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國家各科研計劃和專項也將加大對企業商業化育種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談及目前的種業市場,趙金厚用“混亂,假冒偽劣品種多,企業不規范,大企業少”來形容。
可以預見,種業并購將成為必然趨勢,而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定是其中的獲利者。
不過,趙金厚稱,種業企業并購已持續多年,但被并購的大多數種子企業只是銷售公司,并沒有自己的品牌和研發技術,這也是中國難以出現國際種子集團的原因之一。
“國外對種企投入大,我們企業小,太分散,沒有那么多錢投入進去。”趙金厚建議,應促進優質企業形成合力。
事實上,國務院扶持種業的政策已經出臺多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底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中國將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到2020年,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