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的很多改革是先行先試,但未來這些改革有可能復制到其他地區,恒生中國期待看到這些創新在更廣泛的地區實施”
2003年,剛剛來到上海的林偉中著手建立匯豐在內地的風險管理部,之后在該領域工作了五年。接下來三年,則主要在環球銀行業務領域工作。直至2012年加入恒生。
事實上,在2003年林偉中到達上海一個月后,即參與了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項目,即匯豐入股交通銀行。
林偉中記得,一番努力后,2004年8月,交行和匯豐正式簽署入股協議。資料顯示,匯豐以每股1.86元入股,持有77.75億股交行股份,占該行增資擴股后19.9%,共投資144.61億元人民幣。當時各大報紙網站對此都有報道,這是當時外資行參股內地銀行之最大一單及首筆交易。匯豐入股交行還榮登2004年中國十大并購事件榜首。
據多位銀行界資深人士觀點,需要強調的是,2003年,中國金融界的情況完全不同。為處置四大行不良資產,先后成立了東方、信達、華融等資產管理公司。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當時,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在海外市場上被認為“作價太高”,所付價格遠超過現有持股的價值,匯豐、美國銀行等較早入股中資銀行的戰略投資者,被認為是“Lost Leader”,即,先虧錢的人,它們只能強調著眼長遠,寄望于中資銀行未來業務好轉后,再獲得更多投資回報。
“當時匯豐和交行合作,匯豐對交行每年安排一些培訓、講授一些課程,比如風險管理等。這些培訓進行的一年比一年難了,因為越到后來,我越是發現,很多計劃培訓的內容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且學得還非常快、適應得也非常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中國銀行業發展得非常快、進步得也非常快。”
林偉中說,自2003年以來,中國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陸續改制上市,銀行業的情況日新月異,外資行與中資行的合作也進入全新階段。
在經歷了中資行難以尋覓海外戰投、全球金融危機后外資撤退、國有資產賤賣論等一波又一波的各種正負面、對與錯的辯論后,今天,這項合作被認為是一項經典案例。
采訪的最后,話題來到了繞不過去的上海自貿區。
林偉中說,上海自貿區更像離岸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境外的溝通相對自由一些,而境內的溝通嚴格一些,所謂“一線放開,二線管住”。
不過,“一些政策細節有待公布,如區內的企業融資資金來自境內還是境外,銀行的支行向外拆借的時候母行是否能夠做擔保,拆借資金是外幣還是人民幣等。恒生中國都會密切關注。”
林偉中說,“自貿區的很多改革是先行先試,但在未來這些改革很多有可能復制到其他地區,恒生中國期待看到這些改革創新在更廣泛的地區內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