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企業哀鴻遍野,因企業互保鏈條斷裂引發的危機還在蔓延。行走在溫州街頭,一些工業園區打著轉讓、出租招牌的店門、廠房隨處可見。談起溫州當前的經濟狀況,溫州人大都搖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自信。

一位不愿具名的溫州企業家告訴記者,預計年底前還會有一批企業關門倒閉、一批企業家跑路。記者在溫州采訪期間,瑞安一家知名鞋企的老板被傳跑路國外。


一位不愿具名的溫州企業家告訴記者,預計年底前還會有一批企業關門倒閉、一批企業家跑路。記者在溫州采訪期間,瑞安一家知名鞋企的老板被傳跑路國外。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溫州企業家對國家政策、經營環境還有諸多抱怨,但是,當地實體經濟仍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自救,苦苦堅守等待柳暗花明。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溫州經濟就算出現再大的危機,基礎也會比其他地區好,畢竟有7000多億元的民間資本支撐。
實體企業基本面尚好
“鞋企基本面還可以。”溫州惠特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項進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鞋業作為溫州的傳統產業,依然是溫州工業經濟的主力軍,對GDP的貢獻比較大。項進康所在的甌海區,鞋業對GDP的貢獻大約在30%左右。
2012年,溫州鞋革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48億元,同比增長0.21%,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1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61.83億元。溫州鞋革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溫州鞋業表現值得驕傲。2009年,外貿出口27.54億美元;2010年,外貿出口37.40億美元;2011年,外貿出口47.23億美元。2012年,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溫州鞋類出口略有下降,但總產值還是達到46.58億元,占溫州外貿出口值的23.65%,在溫州主要出口商品中穩居第一。
盡管溫州經濟危機四伏,但項進康告訴記者,鞋業出現低迷倒是實情,但他周圍沒有出現大量企業倒閉的情況。他分析說,外貿方面,這幾年受歐美經濟危機的影響,鞋業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以前年增長一般都保持在8%—10%,今年只有2%—3%,而內貿方面,今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將下降30%左右;另外,電商對鞋業帶來影響,造成傳統營銷模式的利潤不斷下降。
溫州檢驗檢疫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份,溫州出口鞋類生產企業有912家,企業數量基本持平,新增企業有190家,停產、倒閉企業181家。
“汽摩配件行業還是一個朝陽產業。”浙江富達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良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李良松不僅在溫州擁有七八家品牌汽車4S店,2010年又投資1380萬美元在浙江海寧創辦了一家專業從事汽車減震器研發、制造和銷售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品全部供給上海大眾等著名汽車企業。
作為汽摩配件重鎮的浙江瑞安,汽摩配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瑞安汽摩配件行業協會對47家汽摩配件企業的測報顯示,今年汽摩配件行業總體經濟發展良好,產值、銷售、出口均保持8%以上的增長。
而作為傳統產業的服裝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1—8月,溫州紡織服裝、服飾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6.43億元,同比下降5.09%。去年在遭遇了庫存壓力的情況下,溫州紡織服裝工業總產值超過600億元,而今年時至下半年連一半都沒達到。
盡管如此,作為溫州的傳統支柱產業,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溫州服裝商會最近提交的一份產業情況專報上批示指出:服裝業是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畝產稅收最高的行業之一。希望下一步緊緊抓住溫州建設中國紡織服裝品牌中心城市這一契機,一手抓重點企業做大做強,一手抓中心企業培育發展,更加注重品牌化、電商化、高端化、國際化轉型提升,全力把服裝這一傳統產業打造成為在全國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現實是,溫州經濟遭遇嚴重危機是不言而喻的。今年7月,浙江省官方公布的2012年16個經濟主要指標中,溫州市的主要經濟指標處于浙江省倒數,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規上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9項指標浙江省墊底。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家表示:“不管別人怎么看我們,說我們是做給銀行看也好,做給借貸人看也罷,作為實體企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苦苦支撐,以求尋找機遇和突破,此外沒有其他任何辦法。”
銀行被指鼓勵企業過度投資
銀行被企業家視為溫州危機的始作俑者。
“企業有錢的時候,銀行還拼命求著你貸款。”“企業沒有擔保能力,銀行會千方百計地給你撮合互保,甚至幫你撮合借高利貸。”這是記者在溫州采訪中聽到最多的。
“銀行有責任,但不能完全怨銀行。”項進康告訴記者,“說句通俗話,銀行歷來喜歡有錢人。”
他說,2008年國家出臺4萬億救市政策,銀行手上有大批的錢要放出去,各級銀行都有放貸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總是千方百計,想盡一切辦法讓企業貸款。而一旦出現宏觀調控、銀根緊縮,銀行又拼命地抽貸、限貸、壓貸。然而,企業投資往往有一個較長的周期,而銀行收貸又不能容忍企業一點點的還或者分期還,總是逼著你一次性還清。在這種時候,如果企業實力稍微差點,就會面臨關門倒閉的危險。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銀行的騙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直言,銀行為了讓企業還貸,往往不擇手段。他們甚至會勸企業借高利貸把銀行的款還上,承諾之后再貸給企業。結果是,當企業還貸之后,銀行會找各種理由不再貸款或者減少貸款。在面對貸款無望、高利貸又還不上的情況下,企業老板能做的只能是跑路、跳樓、企業倒閉,別無他路。
“銀行有錯,但罪不至死。”全球打火機巨頭、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企業老板不是小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借錢干什么,有沒有能力承擔風險,而不能一味指責銀行。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賺取了第一桶金,很多人就以為了不起,就“飄”起來了,買豪車、豪宅,高消費。但到了2002年,特別是2005年之后,實體經濟不好做了,有的人求富心切,表現出非常浮躁的心態,而政策也鼓勵多元化投資,許多溫州老板就把實體經濟作為融資的工具,開始搞“錢生錢”、資本運作,核心就是房地產,結果遭遇金融危機被套牢了。
黃發靜告訴記者,由于一些人的過度投資、過度消費所引發的擔保鏈金融危機,造成許多人失信、失德,甚至連道德底線都突破了。溫州歷來有互幫互助、抱團發展的地域文化,當下,要嚴懲這些道德敗壞、不講信用的人,恢復應有的法治秩序,恢復原有的講信用、重感情、互幫互助的溫州精神。
政府企業都應反思
坐在記者面前的溫州天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智華神色暗淡。他曾是溫州家具商會會長,他的企業曾是溫州家具行業的龍頭企業,鼎盛時期產值過億元,員工超百人。但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企業已經基本處于停產狀態。
陳智華目前正在積極自救,在福建做了一些投資,希望通過那邊的發展扶持溫州這邊的實體企業,但對于具體情況,他不愿意多說。他告訴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那些跟他創業十幾年的員工有一口飯吃。
陳智華的遭遇是許多溫州企業的縮影。然而,盡管如此,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溫州企業家對上月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利好政策持謹慎態度,但是他們還是期待借此能盡快消除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恢復昔日繁榮。
作為溫州中小企業的代言人,周德文表示,對溫州企業家來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非常值得期待。他說,首先,民營企業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從原來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效補充提升到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企業合法權益得到了保障:強調了司法獨立,破除行政干預;第三,打破了國有企業壟斷,拓展了投資渠道,許多原來民營企業不能進去的領域都將向民資開放。
但是,周德文也表示,政策已經出臺,但是各地能否貫徹、落實、兌現還是未知,許多企業家對此持謹慎態度,但他們都希望通過三中全會精神提振信心,特別是這些好的政策能落到實處,發展好實體經濟。他說,陳一新書記來溫州后狠抓實體經濟,他深知溫州實體企業的困境和現狀,甚至不惜屈尊呼吁銀行支持企業,其情可嘉。
黃發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的發展不外乎兩個條件:一是好的政策,二是好的經濟環境。“從溫州來講,很多問題都很復雜,解決溫州問題必須要有主次先后之分,溫州的金融危機是當前束縛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所以首先要解決好擔保鏈問題、債權債務、銀企關系等這些核心問題。”黃發靜表示,現在的銀企關系像醫患關系一樣緊張,企業沒錢,怎么去創新,怎么去轉型,怎么去發展?
黃發靜說,對于溫州市政府來說,現在首要任務就是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問題,盡心盡力,用智慧去解決問題,而不能為了好聽好看,做一些修飾;而作為企業家,要好好的進行反思,拋棄原來那些過度投資的理念、過度消費的思想,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的企業。“特別是一些龍頭骨干企業代表,要敢于向政府及時地反映企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把企業家變成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