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上海國資改革淡馬錫模式猜想

上海國資改革淡馬錫模式猜想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0-31 09:24  瀏覽次數:15
  上海,一場全局性的國資整合、重組大戲,已悄然拉開帷幕。
  10月27日,新華傳媒公告公司控股股東解放日報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并更名為上海報業集團;7月1日,金豐投資停牌,公司稱上海地產集團將研究有關涉及金豐投資的重大事項。市場預期,此次重大事項涉及綠地集團的借殼上市。
  一時間,又一次的上海國資重組浪潮涌動,上海國資作為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國資系統,其動向備受關注。而此次,上海國資重組預期恰逢上海自貿區掛牌前后,兩者都承擔了不同領域的改革重任。
  據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人士透露,上海國資改革的最新方案,最可能出臺的時間為三中全會之后,所以最快也要在11月中旬出臺。
  而稍早時間流傳的一份上海國資高層會議紀要,提到本輪上海國資改革的幾個關鍵詞,引發媒體探討以及資本市場的反應。
  這份會議紀要提到國資監管思路必須轉變,對國資委要求定位變化,趨向新加坡淡馬錫管理模式。
  幾位上海市國資系統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們在國資委就本輪改革的通氣文件中并沒有看到有關淡馬錫的提法,但他們表示,此次上海國資整合,改革國資管理體系和模式,已是共識。
  頂層設計
  從企業改革到理順資產,再到管理體系變革,上海國有資產改革從微觀到宏觀的自下而上改革,已經走到了關乎國資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上來,這在上海社科院國資改革專家楊建文的眼里看來,正是經濟慢下來倒逼之果。
  上一輪改革即有此因。2008年受,受金融危機蔓延以及內需不振影響,上海經濟一葉知秋。那一年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上半年GDP增速突然從全國領先水平跌落至全國平均線以下。2008年末GDP增速跌至9.7%,為17年首次低于10%,2009年這一數字更探至8.2%。
  在經濟放緩與土地財政和房地產屢受調控影響的雙重背景之下,上海財政壓力遽然增大 。2009年以來的上海數次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上海兩會上,上海政界和學界均表達對財政增收來源的擔憂。
  增收困難而節支更難。2011年確定的上海 “十二五”規劃,上海新一輪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再加碼。僅軌道交通一塊資金缺口就達千億。
  也是2008年,被稱為2.0版本的上海國資改革重啟。是年上海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國資委提出“整體上市、提高資產證券化率”等改革關鍵詞。
  剝離輔業、整體上市、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在財政壓力大背景下,被外界理解為“賣國資”。楊建文向記者坦言,從少數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中退出,集中資本力量做主業并實現整體上市,不失為上海解決財政壓力的短期目標。但是,楊建文還認為,上海國資改革長期的目標,是要理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運營體系。
  淡馬錫正是理順國資運管體系的重要一環。
  “到底要構筑一個怎樣的體系,是國資改革戰略方案確定之前,必須想好的,我認為這是上海這一輪國資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被外界稱為上海國資改革“行家里手”的上海儀電集團前董事長張林儉在早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尤其強調國資運行體系這一關乎頂層設計的思考。
  國資委定位
  央企到地方國企,到底是國資委持股,還是成立專門的運作機構來持有國有股權,自2008年國資法立法草案起草之時起 法律界、政界和企業界爭論頻起。至今,國資委定位仍在兩極中搖擺。
  對此,兩種觀點涇渭分明:一種觀點認為,國資委應該代表國家直接管理企業。以國資法起草人之一李曙光為代表,他認為國資委應該成為“干凈的出資人”,國資委即出資人,代表國家持股,派駐董事參與決策。這種觀點認為國資委自己就應該成為“淡馬錫”,而不是政府機關;另一種觀點認為,國資委僅僅是監管機構,而不是親自參與企業的微觀運行。國資委下面應該有一批資本運作集團,由他們來代表國家持股,國資委則負責監督、管理這些實體機構。
  2008年國資法實施至今,國有資本管理體系運作的實際情況是,國資委既是政府機關部門,又是出資人代表。以上海為例,上海國資委與上海市其他政府部門一樣,都在大沽路100號辦公。但與其他政府部門不一樣的是,國資委與社會上其他經濟實體一樣,還持有整體上市之后的上港集箱國有股權;上海證券的股份也于2011年解決一參一控之際劃轉給上海國資委,上海家化的股權在與平安集團交易之前,也劃轉給國資委持有。事實上,各地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最終控制人都是各級國資委。
  2010年末,央企層面“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國新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突破這一體系瓶頸的嘗試,不過其后國新公司的表現乏善可陳。
  上海在成立國有資本平臺方面也未落人后。2007年將兩家國有資產平臺整合成上海國盛集團,定位其從事產業資本運作平臺;并將持股上海大部分金融股權的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其他資產整合成上海國際集團,定位其從事金融資本運作平臺。2010年,上海還高調成立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更被坊間直譯為“上海版淡馬錫”,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家公司掛牌后并沒有真正運作起來。
  國資委去運作資本還是管理資本,張林儉認為兩種都可以,都沒有法律障礙,但他更傾向于后者:“如果國資委打算做淡馬錫,去運作資本,它頭上就應該有人來監管。誰代表國家監督管理資本與誰有資格代表國家運作資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又要監督管理,又要運作資本,這種體系會亂。” 對于國資委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從行政管理體系過渡到投資管理體系的思路轉變,放權是第一步。
  作為綜合性的投融資產業運作平臺,淡馬錫的投資方向包羅萬象。張林儉認為,除一個淡馬錫之外,以上海的經濟總量和產業分布來看,上海仍然需要幾個專業化、有確定投資方向的國有資本運作集團。目前上海三十余家企業集團的資本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資本積聚力量,比如在重化工領域就可以設立一個投資公司,把汽車、重工業、化工等與重化工領域緊密聯系的行業資本和資產集中起來。
  上海淡馬錫猜想
  國有資本管理公司升級2.0.
  經過2008年以來五年的國資整合,上海核心國有資產的證券化率已近36%。但核心資產證券化率的提升空間已經不大,這一背景下,楊建文提出的國資改革中長期目標――理順監管體系自然而然要成為這一輪改革的目標。
  于2010年成立的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一度被認為將擔負這一長期改革使命。
  楊國雄2010年兩會期間曾向本報記者透露,上海有意將部分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劃撥給這家公司。在此后的一年中,記者了解到,這一意圖遭到了較大的反對。
  借本輪國資改革之機,這一尷尬局面或可改善。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國資委高層近日確實提到過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不排除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重啟并升級的可能。
  首先現有平臺受資產流動性的桎梏,較難有所作為。上海國資委如果自己不做淡馬錫,而要在市級企業集團層面尋找潛在淡馬錫,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是較為理想的選擇。而2011年上海國有資本研究院早已為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制定四套可選的運作方案。
  但更多人士認為淡馬錫模式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淡馬錫賴以成名的市場化和獨立性,卻讓中國的國資國企系統難以學習。
  主要的矛盾來自一把手任命制、決策欠獨立性、人才和薪酬欠市場化,這些矛盾集中到一點,還是人的問題。正如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人的問題,即“打破鐵飯碗”以及提供下崗職工的基本社會保障。只有用人機制靈活了,才談得上國企改革。用當時國資改革先鋒張林儉的話來說:“事實上我并不是做企業改革,而是推動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一把手去行政化改革、高管任用和薪酬市場化恐怕是本世紀初這一輪國資改革的重要課題。數年以后,人們會像習慣市場招聘、習慣職工養老制度一樣 ,習慣看到跳來跳去的國企集團總裁和他們的高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