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人心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正在步入正軌,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同的業態正式明確劃分至不同的監管部門。詳細拆分為,互聯網支付劃歸央行監管,P2P(網絡借貸)和互聯網信托、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督管理分屬銀監會,股權眾籌和基金銷售隸屬證監會監管,而互聯網保險則劃歸保監會。
指導意見橫空出世,也讓更多業內人士將2015年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未來監管措施、手段將逐漸強化,行業野蠻生長階段已經成為歷史。
頂層設計出臺當天,7月18日的第一財經“財富嘉年華——互聯網金融峰會”上多位互聯網金融業大佬就指導意見的內容進行了熱議,并對重點話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央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博在論壇上表示,指導意見的出臺是為了維護和加強整個金融系統及相關領域的規則化,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產品,服務于實體經濟。
積極的信號,具有導向性、方向性成為更多業內人士對于該頂層設計在高度意義上的肯定。同時,未來隨著監管的深入,優秀平臺價值會進一步凸顯出來,將給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以支持和推動。在指導框架落地后,監管細則將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
指導意見的出臺表明互聯網金融已經進入到一個監管框架體系中,整個行業告別了過去“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的監管空白狀態,這個“沒娘管的孩子”終于有了“規矩”。
在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周天林看來,以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民事和刑事上的規范,缺失的是行政管理。
而現在,行政上的監管對于市場中的主體、權利、義務、責任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位,而這正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該整體行業規范也將保護投資者或者金融消費者利益作為一個導向。
“可以看到,早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每年的放貸流水都呈現兩倍、三倍的增長勢頭。在這個高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大量的系統性風險。”漢理資本投資總監趙仕璽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監管中的系統性風險,不可否認,在行業野蠻成長的初期,大部分的P2P更多依靠監管套利來獲得前期的發展的。
小額貸或者擔保公司線下管理相對較為嚴格,但是挪移至線上P2P平臺卻可以無限擴大。隨著監管的浮出水面,這一蘊藏巨大系統性風險包含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急需轉型,曾經的1.0時代要逐步邁向2.0甚至3.0時代。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終于可以在上級監管上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和監管部門。”財客錢包的CEO陳鵬云表示,互聯網金融不再盲目地混業經營,可以在行業上圍繞垂直業務做一些垂直化的調整和運營。
此外,指導意見的出臺也帶來了新的行政監管壓力,未來P2P網貸行業產品收益率將不可回避地受到一定影響,而這也是投資者在未來的理財過程中首要關注的內容。按照這一邏輯,平臺方在吸引投資者、獲客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推高成本,面臨更大壓力。
李博在峰會上表示,國外的網貸主要是面臨消費方面的信貸,平臺上的項目多以還信用卡為主要用途,但反觀中國,現在的網貸行業已經承擔了滿足小微企業產業經營的任務,這降低了投資人的專業性,使得老百姓可以用閑散資金參與投資。
小存折金融董事長何珊也表示投資者投資越來越理智,“大家第一次看到網絡貸款時,首先會看到高利率,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而現在大家還會關注收益背后的安全性、流動性等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何珊說。
在趙仕璽看來,中國的投資體系長期以來是畸形發展的。一端是有基準利率,利率非常低,用戶的儲蓄放在銀行里以獲取低回報,但是銀行卻因此擁有大量的資金。另一端中小企業出再高的利率卻借不到錢。
互聯網金融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未來中國金融市場會越來越透明,利率市場化步伐也將逐步加快。縱觀行業可以發現,過去平臺收益率普遍維持在12%~14%,而今年呈現了整體下滑的跡象,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網貸平臺,給用戶的基準利率多在8%~10%。可以發現,未來風險收益比達到一個平衡是必然的趨勢。
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還可以產生“溢出效應”,即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改革。
“以前找銀行合作,很多情況下銀行受到體制內的監管太嚴,或者是對上游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即對互聯網金融領域認識不足,所以合作意愿并不強。”趙仕璽表示,指導意見出臺后,銀行和互聯網機構之間的合作未來必將加強,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的業態出現也可以倒逼傳統金融機構不斷變革。
互聯網金融的產業鏈非常長,在風控上,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不如傳統金融機構時間長。多位互聯網金融大佬對此開出的“藥方”則是,風控給金融機構去做,而把風控之外的設計互聯網產品交給互聯網企業去做。這將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緊密合作的機會點。
指導意見橫空出世,也讓更多業內人士將2015年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未來監管措施、手段將逐漸強化,行業野蠻生長階段已經成為歷史。
頂層設計出臺當天,7月18日的第一財經“財富嘉年華——互聯網金融峰會”上多位互聯網金融業大佬就指導意見的內容進行了熱議,并對重點話題進行了深度剖析。
央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博在論壇上表示,指導意見的出臺是為了維護和加強整個金融系統及相關領域的規則化,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產品,服務于實體經濟。
積極的信號,具有導向性、方向性成為更多業內人士對于該頂層設計在高度意義上的肯定。同時,未來隨著監管的深入,優秀平臺價值會進一步凸顯出來,將給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以支持和推動。在指導框架落地后,監管細則將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
指導意見的出臺表明互聯網金融已經進入到一個監管框架體系中,整個行業告別了過去“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的監管空白狀態,這個“沒娘管的孩子”終于有了“規矩”。
在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周天林看來,以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民事和刑事上的規范,缺失的是行政管理。
而現在,行政上的監管對于市場中的主體、權利、義務、責任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位,而這正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該整體行業規范也將保護投資者或者金融消費者利益作為一個導向。
“可以看到,早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每年的放貸流水都呈現兩倍、三倍的增長勢頭。在這個高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大量的系統性風險。”漢理資本投資總監趙仕璽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監管中的系統性風險,不可否認,在行業野蠻成長的初期,大部分的P2P更多依靠監管套利來獲得前期的發展的。
小額貸或者擔保公司線下管理相對較為嚴格,但是挪移至線上P2P平臺卻可以無限擴大。隨著監管的浮出水面,這一蘊藏巨大系統性風險包含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急需轉型,曾經的1.0時代要逐步邁向2.0甚至3.0時代。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終于可以在上級監管上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和監管部門。”財客錢包的CEO陳鵬云表示,互聯網金融不再盲目地混業經營,可以在行業上圍繞垂直業務做一些垂直化的調整和運營。
此外,指導意見的出臺也帶來了新的行政監管壓力,未來P2P網貸行業產品收益率將不可回避地受到一定影響,而這也是投資者在未來的理財過程中首要關注的內容。按照這一邏輯,平臺方在吸引投資者、獲客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推高成本,面臨更大壓力。
李博在峰會上表示,國外的網貸主要是面臨消費方面的信貸,平臺上的項目多以還信用卡為主要用途,但反觀中國,現在的網貸行業已經承擔了滿足小微企業產業經營的任務,這降低了投資人的專業性,使得老百姓可以用閑散資金參與投資。
小存折金融董事長何珊也表示投資者投資越來越理智,“大家第一次看到網絡貸款時,首先會看到高利率,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而現在大家還會關注收益背后的安全性、流動性等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何珊說。
在趙仕璽看來,中國的投資體系長期以來是畸形發展的。一端是有基準利率,利率非常低,用戶的儲蓄放在銀行里以獲取低回報,但是銀行卻因此擁有大量的資金。另一端中小企業出再高的利率卻借不到錢。
互聯網金融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未來中國金融市場會越來越透明,利率市場化步伐也將逐步加快。縱觀行業可以發現,過去平臺收益率普遍維持在12%~14%,而今年呈現了整體下滑的跡象,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網貸平臺,給用戶的基準利率多在8%~10%。可以發現,未來風險收益比達到一個平衡是必然的趨勢。
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還可以產生“溢出效應”,即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改革。
“以前找銀行合作,很多情況下銀行受到體制內的監管太嚴,或者是對上游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即對互聯網金融領域認識不足,所以合作意愿并不強。”趙仕璽表示,指導意見出臺后,銀行和互聯網機構之間的合作未來必將加強,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的業態出現也可以倒逼傳統金融機構不斷變革。
互聯網金融的產業鏈非常長,在風控上,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不如傳統金融機構時間長。多位互聯網金融大佬對此開出的“藥方”則是,風控給金融機構去做,而把風控之外的設計互聯網產品交給互聯網企業去做。這將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緊密合作的機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