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便捷,一個安全,換成是你,你要哪個?
這個問題看似易答,但是當我們以用戶的身份遇到時,人類本能的反應也許會讓我們自己人詫異。
10月8日,《華盛頓郵報》刊文稱,盡管媒體多次強調互聯網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應用面前,多數用戶為了使用便捷,寧愿主動選擇放棄隱私安全。
據了解,美國知名社交共享網站Gigya近期進行了一項用戶調查。在調查中,測試人員對美、英國兩國4000余名抽樣網民的社交習慣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在面對可使用Facebook或Twitter登錄的網站時,多數用戶雖然會有些許對個人數據隱私的擔憂,但通常他們仍會選擇使用已有的社交網站賬號登錄,原因很簡單——因為不麻煩。

據悉,雖然Facebook、Twitter或是谷歌每天都在聲明自己會努力保護用戶隱私,但仍有6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并不信任他們。與此同時,超過46%的用戶認為,那些允許使用已有賬號登錄的網站,很有可能會對外兜售自己的個人信息,42%的用戶相信,盡管他們從未給予授權,但那些仍大搖大擺出現在自己社交App或是網站上的各式廣告就是此類交易的產物。至于那些垃圾郵件,有40%的受訪人都表示自己的社交圈曾受其困擾。
然而可笑的是,雖然“并不相信”、“充滿疑慮”、“忐忑不安”,但用戶仍會登錄并使用這些常見的社交媒體,并將自己的詳盡信息一一告之。
最關心數據的安全的自己卻是泄露自己隱私數據的“元兇”,這個結果是不是頗具諷刺意義?但是正如小編也曾經“使用已有賬號登錄”一樣,相信所有使用過互聯網的用戶都有過這種經歷——雖然沒幾個真正相信社交網站號稱的“保護你的隱私”,但他們還是愿意使用并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毫無顧忌地曝露給對方,而這很有可能只是為了省去重新注冊的麻煩。
《華盛頓郵報》認為,用戶貪圖一時便利而忽視安全問題固然有錯,但究其原因,社交媒體才是這場交易中最應譴責的對象——他們并未做到自己應盡的“先阻止后告知”的義務。換而言之,即便第三方平臺將要求以授權的方式獲取個人數據,Facebook、Twiiter這些社交媒體都應當以更簡潔的方式告知用戶可能存在的數據隱患。
Gigya網站CEO Patrick Salyer認為,用戶并非不關心自己的隱私,而是面對長篇累牘、繞來繞去的條文,他們“甘愿冒風險”。
“第三方認證,這是順應用戶講求簡潔便捷的必然趨勢”,Patrick Salyer同時也指出,用更簡短、更清晰、更通俗的告知用戶,他們采取的行為會造成那些后果是非常必要的。
事實上,對于提供登錄服務的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絕好的商機——只有清楚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言簡意賅強調安全才有效果。對此,Salyer就表示,相比Facebook和谷歌這類社交網,用戶更相信PayPal或是亞馬遜這類非社交類網站。
隨著蘋果引入移動支付功能,將移動支付簡單明了地介紹給用戶,這似乎不再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了,那離像相信使用Apple ID登錄的網站一樣相信所有網站還遠嗎?
“我們一直談論掌控、安全,卻對身邊充斥著的數據抱有很大的誤解和溝通障礙,人們不是不關心隱私,而是需要更簡單明了的方法來保護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