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的全國人大代表葛明華這兩天琢磨著一件事:按照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方案,即將重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統收食品安全監管權;但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食品——以前找不著人管的領域,新食藥局管不管?
葛明華拿出了一組數據:僅淘寶網食品店鋪就多達60余萬家,2011年食品類交易額達170億元。網絡銷售食品正成長為食品市場新的增長點。“電視劇《舌尖上的中國》進一步引爆了網絡美食消費,該紀錄片首播5天來,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已近500萬次,584萬人在網絡上尋覓美食,比往年同期大幅增長。紀錄片中提到的諾鄧火腿一周5次提價,毛豆腐的搜索量也增長了113倍。”
但針對網絡食品安全的投訴也隨之快速增加,2012年央視“3·15晚會”公布網絡購物投訴量排在第一位。另據無錫市五大高校250份大學生網購食品的問卷調查,網購食品購買到假冒偽劣的學生超過半數,僅有2.31%的學生對網購食品表示非常滿意,32.91%表示比較滿意。網購食品維權程序繁復,舉證難,退換貨需買方承擔運費等因素,使得35.4%的學生會選擇給予商家差評,降低賣家信用等級;40.8%的學生選擇忍氣吞聲。
究其原因,葛明華簡潔明了地表示:“網購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立法漏洞,執法者面臨執法尷尬。”他說,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七次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沒有明確針對網絡食品銷售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監督措施。國家工商總局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也只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和職責進行了規定,但對作為特殊商品的食品安全管理未進行明確規定。
葛明華建議說,應當加快完善網購食品安全監管立法進程,進一步完善網購食品安全監管規章。“我建議在《食品安全法》基礎上,加快制訂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互補,加快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提高網絡食品經營主體的入市門檻,加強網絡食品經營實名制管理,實行網絡食品經營電子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