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被拆分成25個事業部后,馬云又將卸任阿里巴巴CEO。一系列變革背后,馬云離他心目中的“風清揚”越來越近:在阿里巴巴內部逐漸“去馬云化”,以實現退隱江湖一線的目的。
但是,要達到此目標,阿里巴巴目前的變革依然沒有畫上句號。這個未了局,給電商江湖留下了無窮的猜測。
道商馬云:自我削權/
馬云極其崇拜道家學說。“我以從道家學到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去培養下一代的領導人,培養生態系統,無為的生態系統。讓它慢慢、慢慢生長?!瘪R云的這個想法及其后續一系列的決定,并不是偶然。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阿里巴巴從去年開始,公司上下都在讀一本名為《失控》的書。
《失控》成書于1994年,記述了作者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窺得的未來圖景。書中闡述的一個道理是:要想誕生出新的、出乎意料且真正不同的東西,必須放棄主宰一切的愿望,讓位于底層的群體。
這一核心思維與馬云 “無為而治”的理念不謀而合。此前,阿里巴巴在架構上的一系列調整,皆圍繞“扁平化分權”而展開。
2011年6月,淘寶被一分為三。僅一年后的2012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被進一步分化為七大事業群,分別為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和阿里云。半年過去后,阿里巴巴再次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群進一步 “碎片化”,分拆為25個事業部,并分別由不同的事業部總裁負責管理。自此,阿里巴巴的三層權力體系初步形成:戰略決策委員會 (由董事局負責)、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由CEO負責)以及25個事業部。
易觀國際首席分析師李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業部拆分賦予了各事業部總裁更大的權力和獨立性,降低了對集團首席執行官職位的依賴,馬云將權力下放完全是合理的,也是一種更高級的管理方式。”
三層權力體系建成后,馬云進一步做到了“去馬云化”,逐漸隱退幕后。
在商界,創始人隱退幕后的做法并非個案,甚至是一門管理藝術和境界,如王石在萬科的 “去王石化”行動,柳傳志在聯想系的隱退等。
時點選擇:分權騰位?/
值得關注的是,馬云選擇在此時間點卸任CEO,時機上的選擇值得琢磨。對此業界有多種版本的分析。
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指出,阿里巴巴拆分為25個事業部以及馬云將辭任CEO一職,背后的一個統一邏輯就是分權與騰位?!斑@些年,阿里特別重視管理團隊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干部,但這些年輕干部的職業生涯都到了天花板,如果馬云不委以重任,他們有可能會流失。”
與此形成對應的是,馬云寫給員工的內部郵件也直言:“今年,阿里絕大多數生于60年代的領導者將會退出管理執行角色,我們將把領導責任交給70、80年代的同事們。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
“疲勞說”是馬云“退位”原因的另一個版本。分析認為,分權后,馬云可以脫離繁瑣的一線工作,更專注于戰略層面的工作。
此前,馬云一直對外宣稱,他的愿望就是在45歲退休。然而,近年來發生的衛哲事件、淘寶假貨風波、支付寶事件、淘寶商城“十月圍城”事件等,讓他無法實現此愿望。而在2011年下半年淘寶商城“十月圍城”事件后,馬云也曾直言,上述事件讓他身心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