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名詞使用場合要講究
馮小剛有關屌絲的解釋,猶如一發殺傷力極強的霰彈:既激怒了很多以此自詡的網友,也讓很多時常使用該詞的媒體和作者有點發蒙。按馮導的解釋,前者要是認了,就等于自己往腦袋上扣屎盆子,甚至比屎盆子還惡心;而后者,則不免會在人云亦云的慣性附和中冷不丁增加一份思量:到底這個詞兒是什么意思?難道真的如馮導所說?
很顯然,搜索網站對此的解釋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這個詞的前一個字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俗語。馮小剛的“聯想”,自然有他的合理性。只是這種聯想,沒必要放到一個絕對的地步,更沒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按馮小剛的第二條微博,自稱為屌絲者簡直沒活路了——你說我自輕自賤都可以,憑什么說我腦殘?再深究一下,這個詞的內涵和外延,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實在要遠遠大于生理屬性。至少在我看來,單是那一個“絲”字,可能并不與毛發有關,而是指其孱弱的狀態。
但網絡就是這樣,流行什么,爭論什么,似乎從來不問,也沒有什么理由。由此,馮小剛的直抒胸臆,固然有傷眾之嫌,也是性情所致。而自認這個詞兒是“鑲了金邊兒”般珍貴的網友們,不妨也繼續如此自詡,實在不行,您這樣用也無妨,估計也沒人找您不痛快,只要您自個兒不嫌棄。
在諸多文化現象中,語言是最能體現與時俱進的。網絡文化的興起,讓近年來的各種新詞兒層出不窮,連新華詞典的更新,都有些追趕不上了。從歷史上講,諸多民間語言,盡管鮮活生動,常常不宜出現在公眾場合。眼下雖說網絡時代了,這個規律其實仍在延續。
從這個意義上說,屌絲的定義到底該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地方說以及對誰說。想來馮導也是公眾人物、甚至是中國電影的“一張名片”,雖說微博不是正式文體,但涉及到和老外解釋,或許也該多加一點慎重。
(責任編輯: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