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光鮮的外表下都藏著不能說的糾結。
微博的商業化進程早就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根據新浪公布的財報顯示,2012年,新浪微博第二季度廣告營收僅為1000萬美元左右;第三季度,廣告營收也不過2000萬美元。而在投入方面,新浪CEO曹國偉曾透露,兩年時間微博燒掉2.8億美元。投入和產出比嚴重失衡。
相較于微博過千萬美元的收入,微信目前的商業模式更不清晰。騰訊高級副總裁張小龍就曾公開表示,微信的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之中。
不掙錢的同時,微博與微信還在蠶食著新浪和騰訊的內部資源,曹國偉就坦誠,門戶廣告和微博廣告業務爭奪客戶的現象是存在的。微信對QQ和空間侵蝕也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移動互聯浪潮的興起,未來會不會出現“微信未飽,QQ已倒”的情況尚未可知。
微博的“左右互博”
早期導入名人資源、復制新浪博客模式的媒體化運作方法,讓新浪微博從一開始就在微博這個領域站住了腳。新浪微博的商業化探索,一直處于各種變化之中。
不久之前,新浪微博方面表示,商業化肯定是微博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新浪微博的主要商業化方向將集中在信息流廣告和社會化電商兩方面,同時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業微博賬戶的商業價值的發現和挖掘中。
為了配合商業化進程,新浪日前推出“微任務”。新浪方面解釋,企業和個人可以授權“微任務”應用并通過發布任務的形式,選擇指定微博賬號進行商業信息的微博原發或轉發;這里面所謂的“任務”,簡單理解就是轉發有廣告性質的微博內容。新浪微博會從中抽取30%的任務報酬作為分成。有分析認為,此舉意在扭轉草根微博大號猛賺廣告費,新浪搭臺卻賺不到錢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