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韙模仿Snapchat,封殺Wonder,不惜和Synga鬧掰?蘋果為什么明知在地圖上不如谷歌時,卻急于取而代之?谷歌何時會改變在Android上大公無私形象?答案即將揭曉。
行業劇變導致的在位者地位確認困難,傳統業務放緩導致的短期盈利壓力,在資本市場、技術、用戶和生態系統方面形成的在位者寡頭局面等,將在互聯網領域掀開新的一頁——對那些雄心勃勃的創業者而言,毫無疑問是黑暗的一頁。
從網景和雅虎開始,開放的潮流一直主導著全球互聯網的發展,但接下來的數年,通過開放戰略變得愈發強大的互聯網巨頭,可能走向反動。不用說,我這里所說的巨頭,指的是谷歌,Facebook這些開放互聯網的標榜者,或者蘋果這樣的有控制的開放推動者。
具體來說,它們將比過去更加明確而堅定的使用手中積累的資源,公開與過去的合作者進行競爭,對那些開放戰略受益者中的潛力股進行防備甚至封殺,在推行有利于其自身的商業化戰略方面變得更加有攻擊性。
以Facebook為例,它的成功與“互聯網的基礎架構”這一開放戰略有直接關系,該戰略意味著,Facebook只需將更多的用戶吸引過來并留下來,將更多的第三方應用開發者聚攏過來,使更多的現實或虛擬行為在這里發生,Facebook就能從中受益,包括廣告、應用分成、中介費或虛擬貨幣等。
但對這個戰略的評價需要分階段看:初期階段,它是一個純粹的挑戰者戰略,目的是為了化解谷歌通過搜索建立起來的強大在位者堡壘;但當Facebook成為一家擁有近10億活躍用戶的在位者時,它的必要性就需要重新考慮,除非它能有助于捍衛Facebook的既得位置。
那么,現在開放戰略是否對Facebook是最有效的戰略?這取決于兩個前提:一是那些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也非常甘于接受這種定位,不會損害甚至挑戰Facebook的中心位置,二是Facebook自己也認為,它作為互聯網流量中心的位置已經不可挑戰。
顯然,這兩點現在都不具備。它已經和Zynga鬧掰了,Zynga不甘于只是Facebook平臺上的一個螺絲釘和利潤貢獻者,而Facebook則害怕Zynga會以它為陣地,和大量用戶私奔。同時,商業化戰略的進展不順,資本市場的壓力,Zynga的獨大教訓,以及移動端的壓力,都讓它開始懷疑自己的地位有隨時被顛覆的危險。
于是,Facebook今后再和第三方開發者合作時,會更加在乎可控制性,更加唯利是圖,而對于任何新的互聯網創新,則會更加有警惕性,而這一切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捍衛其強大的在位者地位,并最大限度商業化,以滿足資本市場盈利要求。
比如,當它感覺到短時圖片分享網站Snapchat可能構成威脅,試圖收購又被拒時,扎克伯格便親自出馬用12天時間完全復制它,而且引以為自豪。又比如之前同Twitter之間就Instagram展開的相互封殺,以及最近幾天封殺了俄羅斯互聯網巨頭Yandex的移動社交助手Wonder對其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