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暖陽耀松湖。2017年12月10日,由生物谷和東莞兩岸生物基地聯合舉辦的2017(第二屆)生物醫用新材料暨組織修復與再生創新產業高峰論壇在廣東東莞松山湖圓滿落幕。
本次論壇為期2天,圍繞如何通過賦予新型醫學材料生物結構和生物功能來重建被損壞的人體組織或器官的主題,吸引了大量國內知名學者、專家與會探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常江,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主任金巖教授等數十位行業專家受邀開展了專題講座,共探生物醫用新材料的前景。
慧眼如炬,“點亮松湖”
隨著再生醫學研究的進展,賦予材料生物結構和生物功能,充分調動人體自我康復的能力,實現被損壞的組織或器官的永久康復,已成為當代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究重點。會上,各方專家就組織工程材料、生物醫用納米材料、活性生物醫用材料、生物醫用金屬材料、血液凈化材料、口腔材料等新型材料各抒己見,達成推動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臨床應用的共識。
行業大咖,“華山論劍”
楊子彬院士以“生物醫用新材料在高性能醫療器械中的應用與發展”為題,拉開了本屆高峰論壇的序幕。隨后,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趙德偉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常江研究員、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所于振濤教授等業界大咖依次發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常江在其報告中指出:生物陶瓷具有廣泛的生物醫學應用。磷酸鈣是人體硬組織的主要無機組分,因此磷酸鹽生物材料被廣泛用于硬組織的修復。但是這類材料只具有骨傳導性,缺乏主動促進硬組織再生的生物活性。研究發現硅酸鹽陶瓷和玻璃具有生物活性,能夠刺激干細胞成骨分化、成血管以及體內促進骨再生。
這種生物活性材料也可以用作金屬和高分子材料的生物活性涂層,用于制備新型生物活性植入物。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這類生物活性陶瓷材料不僅能夠促進骨組織再生,也對一些軟組織再生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在再生醫學領域具有更為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該報告將總結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醫”“物”結合,潛力無限
隨著生物技術、醫藥技術、信息技術、制造技術、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交互融合,新型和新概念生物醫用材料層出不窮,這不僅是醫療器械產業的創新發展的機遇,以醫學為紐帶,這更是造福人類的時機。
論壇期間,業內專家就生物醫用材料應用原理、臨床背景、技術創新、研究進展、項目優勢等方面進行一個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的探討,為廣大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充滿知識“火花”、啟發性的交流學習平臺。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
本次大會還促成了再生醫學項目的產業化落地。12月9日,在開幕式上,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佰鴻集團公司達成合作共建“松山湖再生醫學產業園”,舉行了簽約儀式,并正式揭牌“松山湖再生醫學產業園”。
松山湖再生醫學產業園是屬于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的主題產業園區,基地已引進260余家生物企業,政產學研產業鏈較完備,已擁有一批科研機構和生物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氛圍較濃厚。再生醫學產業園規劃占地386.88畝,是我國第一個再生醫學全產業鏈基地。項目的實施將創新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發揮產業集聚、人才集聚、機構集聚、資金集聚、信息集聚以及政策集聚等優勢,產生創新效應,推動全產業鏈不斷發展,給地區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溢出效應,帶動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松山湖再生醫學產業園以再生醫學醫療器械和干細胞治療為主,化妝品與皮膚檢測服務、醫學護膚品及保健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為輔進行建設開發。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我國第一個組織工程全產業鏈基地的開拓者,并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組織工程及相關產業的產業化基地、亞洲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發的集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