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備受關注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專車新規”)正式亮相,核心條款有:專車納入出租車體系、禁止私家車當專車、人車平臺都需“領證”并接受所在地監管等等。
雖說這是“征求意見稿”,在正式出臺前有一個月的時間向公眾征求意見,但根據既往經驗,所謂征求意見更像是走過場,專車行業的大勢已經基本確定。所以,盡管民間吐槽得熱火朝天,然而并沒有什么用,倒不如冷靜研究下政策邏輯,接受現狀并爭取可能發生的改變。

不難看出,專車新規意在平衡各方利益。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專車行業就因為牽涉利益方眾多而飽受爭議,因此,專車新規無論長什么樣都不會引來外界的一致叫好。
1,專車用戶。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滴滴、Uber、易到、神州、AA等專車產品已經成為了許多人出行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價格、服務、體驗等方面,專車秒殺出租車毫無懸念。但隨著新規落地,用戶恐怕再無廉價專車可坐,因為每個城市可以有多少專車、如何收費統統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來決定。共享經濟的紅利,恐怕要與專車用戶們暫時拜拜了。
2,專車司機。滴滴快車、人民優步,這兩個最大的C2C專車產品,司機大多數都是兼職狀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利用閑暇時間和閑暇資源(車輛)提供服務并獲得報酬。但隨著新規落地,這些想通過兼職為家庭創造收入的司機們恐怕要徹底斷掉這個念想了。兼職司機離開,專職司機的需求會增加,相信各大平臺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車輛、招聘司機,至于專職司機待遇如何,還有待觀察。
3,專車企業。私家車被新規趕出了專車行業,各家專車企業受到的影響并不相同。根據私家車所占比重排列,最受傷的依次是Uber、滴滴、易到,神州、AA這兩家依靠自有車輛運作的企業則是受益者。盡管對新規非常不滿,但上述企業都在第一時間表了態——擁護規定并積極申請牌照。吐槽歸吐槽,企業的目標是賺錢,新規切走了Uber、滴滴、易到蛋糕的一大部分,接下來它們只能想辦法把剩下那部分做大,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展開競爭、爭搶地盤。
4,出租車司機。出租車司機笑了,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他們幾乎被專車行業壓得喘不過氣。如今,私家車當專車被禁止,搶飯碗的少了很多。不過,出租車司機和出租車公司高興不了多久,因為專車有條件合法了,這意味著雙方的競爭地位開始平等。價格貴、服務差、體驗遭的出租車,被專車取代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新規只是為出租車爭取了緩沖時間,能不能抓住機會自我革新還要看它們自己的造化。
5,政府。在發布專車新規的同時,交通部還公布了《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鼓勵各地取消或者降低出租車的“份子錢”。各地政府少了一塊收入來源,但與新增的專車行業的稅收規模比起來微不足道。除了稅收,各地政府還擁有對轄區內專車行業的管理權。
綜上所述,專車用戶、專車司機、專車企業皆有損失,出租車司機暫時受益,政府則是最大贏家。
新規不是終點,改革還將繼續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專車新規雖然整體令人失望,但畢竟為專車開了一個合法的頭。法律法規不會一成不變,隨著新經濟、新業態力量的逐步強盛,先進終將戰勝落后。
事實上,站在交通部的位置,維護社會穩定是專車新規的一大使命。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出租車群體和專車群體的對抗性事件愈演愈烈,社會各界都期盼專車新規能夠化解掉這一矛盾。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租汽車137萬輛,從業人員261.8萬人,關系到的家庭人口則可能在千萬以上,更有8428家出租汽車經營企業,利益十分復雜。
過去半年,出租車體系已在專車行業面前茍延喘息,這正是沖突頻發的根源。專車新規要想化解沖突,就得為出租車留下生存余地,然后讓其特權資源逐步貶值,最終一切由市場決定。這可稱為“溫和改革”,或者“漸進式改革”。
從這個意義上說,專車行業真正的春天其實并不遙遠,新規帶來的只是一個過渡期。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專車新規可能會對專車企業“用戶過猛”,從而影響整個出租行業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在大勢已定的前提下,事關市場良性發展的細節問題更值得各界關注和討論。畢竟,微小的改變更容易發生。
那么,專車新規在制定和落實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防止腐敗。按照目前的規定,人、車、平臺都要向各地政府部門申領相應的資格證,專車總量、價格等也要接受各地指導,這為相關部門提供了尋租空間。如果處理不當,專車企業和行業的命脈將被掌握在政策資源手里,而難以順應市場發展。
2,為行業發展設置障礙。按照目前的規定,專車企業每在一個城市開展業務,就需要設立分支機構,并與當地政府部門頻繁打交道,這無疑會增加它們的管理和運營成本。互聯網經濟本來是追求效率、公平、透明的經濟,政策障礙如果太多,最終會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專車新規是專車行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并非終點,改革還將繼續,在維護穩定和鼓勵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有時候也需要時間來發揮作用。
無論如何,先進終將戰勝落后。專車行業的從業者,與其集體吐槽,不如接受新規大方向,并在具體細則上積極發表意見、爭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