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由于各方對談判進程預期的不同,在世貿框架下談判的IT產品貿易協議再次談崩;目前沒有重啟談判的時間安排。
此輪談判旨在進一步削減《信息技術協議》(ITA)覆蓋的敏感產品清單,目標是完全消除這些產品的關稅。共有70個世貿組織成員參加談判,占據全球IT產品貿易的97%。
部分談判方提出激進的預期,希望在下月初WTO部長級會議前達成ITA新協議,但未能如愿。北京時間22日凌晨(當地時間21日晚),談判方緊急舉行的大使級會議做出暫停談判的決定。隨后,“指責游戲”開始上演。
美國 、日本等國將責任歸咎于中國,認為中國冗長的敏感產品清單缺乏靈活性、沒有雄心,導致了談判失敗。美國貿易代表處代表邁克爾·弗羅曼當晚說,中國拒絕展現出更多的雄心,這讓所有國家感到失望。
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也對談判暫停表示失望。德古赫特在歐盟委員會網站發布的聲明說,中國的立場與其作為全球最大的IT產品出口國身份不符。德古赫特當天正在北京參加中歐領導人峰會。
德古赫特說,“我希望中國能夠在談判中緊急收回敏感產品清單中過多的要求,這樣談判就可以恢復。我們負擔不起這個損失,這個協議可以使價值1萬億歐元的貿易自由化,相當于全球貨物貿易的7%。”
歐盟是此輪談判的牽頭方。歐盟駐WTO大使安格羅斯說,談判成員現在希望得到中國方面關于重啟談判的立場說明。
記者從可靠渠道了解到,參與談判的中方代表21日晚表示,“指責游戲”是毫無意義的,中國已展現出最大的靈活性、共享達成協議的意愿,并且貢獻良多。未能達成協議是“因為談判方存在不同預期”。
事實上,并非僅僅是中國對達成協議的時機持不同預期。包括土耳其 、馬來西亞和泰國在內的國家,同樣在談判中列出了兩位數以上的敏感產品清單。泰國此前曾經提出過一個被認為有所進展的清單,但是之后就沒有再表現出更多靈活性。
有分析認為,如果中國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減少敏感產品清單數量、縮短關稅過渡期,那么就會推動其他持保守立場的國家。
但是,不同意此種分析的人士認為,由于談判已經進行得非常深入,現在已不是講談判技巧的時候。即使中國改變立場,也不會影響到這些國家,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會開放得更多。
不過,對于中國來說,談判壓力是不容忽視的。美國此前曾經非正式的將此IT產品貿易談判(ITA)和高端服務貿易談判(TISA)捆綁在一起:中國是否能夠得到邀請進入高端服務貿易談判,要看中國在ITA談判上展現出多少雄心和靈活性。
ITA談判在今年曾經暫停過一次,之后得以重啟的原因,即是中方提交了一份新的、頗具雄心的敏感產品清單。中方還在APEC會議期間的高級別會晤上做出過推進ITA談判的政治性承諾。這被外界解讀為中方展現出了積極態度。
目前談判的再次暫停表明,在何時以及如何達成新的ITA協議問題上,不同談判陣營已經觸及各自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