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已經進入到了新階段,從原來的余額寶發展到網絡銀行,而隨著騰訊與阿里巴巴主導的網絡銀行的成立,傳統的金融系統正在被改變。
互聯網金融
于是,社會各界對網絡銀行的議論開始增多,就如同年初展開了的針對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寶寶的攻擊一樣,傳統金融力量開始向網絡銀行開火,而火力仍是一如既往的向網商銀行集中。對于專家列出的網商銀行的九大難題,真是值得分析一下。
網商銀行不是余額寶,傳統銀行怎能歧視性的打擊?
專家認為,在現在的金融系統之下,網絡銀行公司根本無法與傳統的銀行對抗,特別是純粹的網商銀行,一旦遭遇傳統銀行的打壓,網絡銀行們將潰不成軍。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杞人憂天,先不論網商銀行的抵抗力有多強,就打壓這個前提都不會存在。
第一,網商銀行也是銀行,傳統銀行也是銀行,大家都有合法的牌照,此前有銀行對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進行暗地壓制,是因為余額寶只是一家基金公司產品,根本與銀行不再一個同等的合作地位上,而網絡銀行群體卻是與傳統銀行地位平等的經濟主體了。
第二,傳統銀行并不會去打壓甚至封殺網絡銀行公司與業務,首先如果不互通或設置羈絆,法律不允許,此外,傳統銀行現在的業務都已經離不開像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了,還怎敢另眼看待,合作恐怕都唯恐不及。
第三,就是有個別傳統銀行自恃能量大,在臺面下用一些小動作來阻撓互聯網公司的金融業務發展,但中國的傳統銀行大大小小百千家,絕對形不成壟斷打壓的大氣候,互聯網金融企業根本無需抵抗就會有其他銀行來鉆空子。
在未來,傳統的銀行與新成立的網絡銀行們肯定會有競爭,但聰明的銀行家們都會選擇合作,誰合作的好,誰先動手,未來就會在金融領域中占據有利地位。
沒有網點并不代表不會有實體機構
專家認為網絡銀行們網點缺乏,特別是螞蟻金服(注:原阿里巴巴的小微金服)主投的網商銀行不會建設營業廳網點,這樣的網絡銀行在存款上會遇到大麻煩,特別是真金白銀和人民幣沒金庫可以放。
估計這位專家是特意忽略了網點、金庫與實體機構的區別,沒有網點不代表沒有實體機構,沒有營業廳不代表就沒有分行支行辦公大樓,沒有網點也不代表就不可以建金庫。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生事物,其主要業務肯定將集中在網絡上進行,不管是PC端還是手機端,無紙化的非貨幣交易將成為主流。既然是銀行,就一定會發行自己的銀行卡,加入支付結算組織,從支付寶、余額寶或其他銀行的賬戶轉賬非常容易,而電子銀行的使用早已經覆蓋中國大部分的人群,即便是現在的傳統銀行,還有多少是排隊帶著一袋子鈔票來存款的呢?
專家認為,一旦傳統銀行收進向網絡銀行們轉錢的袋口,那網絡銀行們將變成無米之炊。這種思維還停留在原來的支付寶與余額寶上,而要知道,如今的網商銀行可是獨立的網絡銀行,其賬戶和銀行卡與其他銀行的并無差異,哪家銀行有此權力不給轉賬。即便銀行想做,銀聯同意嗎?即便銀聯想做,國內已經開放支付結算市場,銀聯還敢做嗎?
存款利率一致,誰成本低誰收益高,誰收益高就會有更強的吸引客戶能力
專家說,網絡銀行將執行中國的銀行行為規范,由此會導致網絡銀行們的存款利率與傳統銀行一致,從而使自己失去吸引力。這種說法,一是將中國老百姓只是看成了唯利是圖,二是仍然將網商銀行的存款與余額寶等貨幣基金進行對比。
既然在收入方式上,傳統銀行與網絡銀行會趨于一致,那么這些銀行的競爭就又回到了成本這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上。正因為網絡銀行群體的主要經營方式是在互聯網上,且依托自己原有的大平臺,經營成本極低,這是現在的傳統銀行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也會造就網絡銀行業更強的贏利能力。
再說,我們更沒有理由擔心網絡銀行業吸納不到存款,已經將購物、支付、社交、游戲和銀行完全打通的網絡銀行業怎么會發愁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何況,對于網商銀行來說,支付寶的沉淀資金難道就不可以存到網商銀行嗎?
螞蟻金服只是大股東,阿里小貸就不能對接嗎?注意是對接
專家要質疑螞蟻金服只是大股東,阿里巴巴怎么會慷慨的將自己的業務都納入進去。在這里,專家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必須由幾個股東發起成立,這是國家監管機構的規定,阿里巴巴想自己搞也不行,也正是多個股東參與,對于像銀行這樣的大事業的健康發展才更有利;二是阿里小貸從來沒說過要全部納入進網商銀行,官方的說法是“對接”。
我們可以看到,在網商銀行這個問題上,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網商銀行、阿里小貸等有著復雜且難以切割的關系,但各自的涵義卻是清晰明確的。螞蟻金服只是網商銀行的最大股東,沒有義務將自家的全部資產和業務都奉獻給網商銀行,但從業務發展的角度看,直接的對接和融合是必然的。
風險控制能力上,網商銀行的能力在國內豈是P2P們可比?
P2P的高風險誰都知道,但專家說網商銀行的業務和P2P一樣的高風險,就有點聳人聽聞了。網商銀行的定位就是小存小貸,但小額貸款的風險卻并不一樣,那國內那些千奇百怪的P2P業務來形容一家擁有牌照的合法銀行業務,會誤導輿論。
與那些單純的P2P平臺不同,阿里巴巴手中的現金流充足,未來也會以銀行的身份交納準備金,還有所謂的遺囑分配,安全性大大提高,至少廣大的中小儲戶不用擔心自己那幾千塊錢存款因馬云跑路而打了水漂。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信用評價能力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否則央行也不會喊話邀請阿里加入到中國的信用評價體系中來。阿里巴巴對所貸款商家或個人的交易記錄、成長情況、商業環境以及未來還款能力都掌握的一清二楚,依靠自身的大數據分析進行判斷,始終將壞賬率控制在整個銀行業都艷羨的程度。這種對中小企業或個人的信用評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正是傳統銀行無法比肩的絕對優勢,也是傳統銀行用盡各種手段想巧取豪奪而未成功的核心資源。
“小微企業貸款具有天然高風險”是一種銀行業慣性歧視
最后,專家認為小微企業貸款具有天然高風險,這更是暴露了傳統金融人士對市場的偏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的發展,更因為大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小微企業貸款信用評價難題已經被化解。
何況,窮人和小企業天生就容易賴賬或者還不起錢,這也是鐘愛大資本的傳統銀行業堵住媒和社會批評之嘴的武器而已。大量的例證都告訴我們,有錢的人和大企業更容易出現壞賬,甚至有錢不換的賴賬。正如前人民銀行副行業的實話實說,如果沒有那么多的賴賬,中國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富人?
網絡銀行的出現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然產物,對于這樣的新生事物,我們應該本著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要一棒子打死。傳統銀行也并非網絡銀行的敵人,大量的傳統銀行業都在積極的轉型觸網,應該說,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是殊途同歸,未來都會一起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主導力量,而受益者自然是網絡社會中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