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中“大考”對于銀行來說,似乎沒有往年那么緊張。隨著近期央行定向降準,市場流動性較充足,銀行主動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動力已大大下降。眼下,收益率“破6”的理財產品成了投資者爭搶的“香餑餑”。
如果想找到更高收益率的產品,只能將目光投向中小股份制銀行或城商行了。
大銀行難尋收益率破6%的理財
熱衷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郭女士最近發現,雖然已到6月底,可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實在太少了,即使有,也很快就被搶光了。本以為在年中可以順利買到高收益產品的郭女士,失望地感嘆,“去年這個時候,銀行理財收益普遍超過6%,有的都快到7%了,可今年等了一個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沒出現。”
往年每到年中,銀行都會掀起一股攬儲狂潮,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會節節攀升,而此時也正是理財投資者們忙碌“打高收益”的時候。不過,今年6%以上的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算稀缺資源了。
而在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列表中,收益率6%的理財產品還被要求高門檻。“現在很多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搶不到。”郭女士說,好不容易看上一款產品,門檻卻在20萬元金額以上。
實際上,進入5月份,不少銀行就先行開始攬儲,一些小型銀行還曾與P2P公司合作,將貸款打包成為產品放在P2P網站上,以此獲得流動性資金。“之所以此前銀行開始備戰攬儲,是因為當時銀行并不清楚央行究竟要如何做。有了去年錢荒的經歷,大家覺得有總比沒有好。”某銀行業內人士坦言。
? 針對今年年中理財產品收益走低的疑問,業內普遍認為,主要是因為央行的微刺激政策。“今年上半年的兩次定向降準,為市場補充了上千億元的資金,讓銀行體系中的資金充裕起來。銀行沒必要大幅提升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來吸引資金。”某銀行理財師表示。
盡管降準釋放了資金流動性,但臨近年中考核,與國有大行、上市股份制銀行不同,未上市中小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攬儲壓力依然較大。
業內人士認為,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收益率之所以不一樣,跟各家銀行的客戶資源有很大關系。對一些小型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來說,客戶資源相對較少,必須通過高收益理財產品來吸收存款。
另外,不僅是銀行理財產品表現平平,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下滑,僅少數維持在5%以上。在互聯網“寶寶”收益率集體走下坡路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特別是對流動性要求不高的投資者,不妨多比較中小銀行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或許能獲得較為滿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