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chuàng)業(yè)投資 » 結構性理財產品“生人勿近”

結構性理財產品“生人勿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5-07 09:06  瀏覽次數(shù):69
  近期,隨著互聯(lián)網理財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不斷走低,不少普通投資者又將目光重新聚焦到了銀行理財產品中。放眼望去,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有那么一些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始終高居不下,有的超過了6%,以往甚至有不少超過了10%,但細細看來,這些產品大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伴隨普通老百姓投資理財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不少人也已淺淺地知曉結構性理財產品“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但巨額虧損的事件仍不斷發(fā)生。那么,結構性理財產品真的是“生人勿近”么?
  案例:買結構性理財產品虧41萬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杭州一位苗先生因購買某銀行的“步步穩(wěn)”系列理財產品而虧損了近41萬元。這引發(fā)了市場對于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性的再度關注。
  苗先生并非“理財小白”,他早在2010年就已開始在該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最早投入的資金就已達幾十萬元。后來在理財經理的不斷推薦下,苗先生越買越多,資金更追加到了100萬元左右。而導致他此番虧損的“步步穩(wěn)”產品,則是去年1月份在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的,投入資金達到了411萬元。苗先生說,理財經理稱這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0%~12%,原本資金分散投資的他一時心動,就將這幾百萬元的資金都投在了該款產品上。
  可是“步步穩(wěn)”并沒有讓苗先生賺取高收益的希望實現(xiàn),反而成為了“步步虧”,到今年1月到期贖回,該產品虧損了約41萬元。苗先生認為,該銀行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誤導,對此,他已向當?shù)乇O(jiān)管局投訴并被受理。
  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走低,信披不足
  那么,近期結構性理財產品又有哪些特征呢?
  所謂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指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由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期權為主的金融衍生產品組成。到期收益率分兩部分:一是投資債券等低風險產品獲得的穩(wěn)健收益,二是投資匯率、商品(黃金等)、股票、基金等獲得的收益。
  而縱觀近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表現(xiàn),收益走低與信息披露不足讓其看起來愈發(fā)“雞肋”了。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昨日廣州地區(qū)在售的理財產品中,廣發(fā)銀行的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了7.5%,掛鉤標的為滬深300指數(shù)。
  不過與去年相比,7.5%的收益率和動輒10%以上的預期收益率相去甚遠。統(tǒng)計顯示,今年一季度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甚至還沒有非結構性產品高,今年前3個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4.82%,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5.15%。
  在預期收益率走低的同時,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程度也頗為堪憂。據(jù)統(tǒng)計,今年一季度共有564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僅199款披露了到期實際收益率,占比35.28%,遠低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72%的到期收益披露率。這也就使得普通投資者難以充分了解這類產品的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斷。而從普益財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今年3月分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7款未實現(xiàn)預期最高收益率,它們大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
  如何選擇:懂收益結構,熟掛鉤標的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否真的是“生人勿近”呢?國際注冊財務策劃師徐正國對記者表示,對于此類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來說,普通投資者應謹慎對待,不要單純地被其高收益率所吸引,而要仔細了解此類產品的掛鉤標的、收益計算方法等,在必要時應詢問專業(yè)人士,一定要在充分了解產品的基礎上再購買,不要盲目聽從理財經理的建議。
  殷燕敏也認為,高收益背后必定對應的是高風險,因此對于沒有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而言,應盡量回避該類理財產品。而具備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有幾個事項應當注意。
  首先,最好選擇掛鉤標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投資品種。這樣,投資者自身對該投資品種的走勢具有一定判斷,再結合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分析產品獲得預期高收益的概率是否較大,再做投資決策。
  其次,要看清保本比例。盡管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多為保本型,但并不一定是100%保本,因此投資者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如保本比例為90%的,則意味著可能出現(xiàn)10%的虧損。
  最后,要分散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低,投資者在購買時最好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應如上述的苗先生那樣將所有投資資金都砸在一款產品上。
  緣何虧損:遭遇銷售誤導,忽視風險
  諸如苗先生這樣的情況近年來屢有發(fā)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普通投資者在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屢屢碰壁呢?
  就苗先生的情況而言,他所購買的“步步穩(wěn)”系列理財產品為部分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標的主要以基金、股票為主,多數(shù)產品投資期限在一年左右,收益類型為保本浮動收益。但是,保本比例為90%,就表明最壞的情況下產品可能會虧損10%的本金。由于該銀行并不公開披露其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信息,因此,該產品的實際收益情況目前沒有任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而從苗先生的遭遇來看,他不幸遇到了這類最壞的情況,導致其損失了約41萬元的巨額資金。
  在分析師殷燕敏看來,理財產品的銷售誤導現(xiàn)象一直是客戶投訴的重災區(qū)。她認為,或許銀行在銷售過程中確實存在誤導,但對于消費者苗先生而言,在產品選擇時自己沒有充分認清產品風險,存在賺取超高收益的僥幸心理,而導致巨虧。
  結構性
  理財產品案例:
  招商銀行(600036,股吧)的“焦點聯(lián)動系列之股票指數(shù)表現(xiàn)聯(lián)動(滬深300期末看漲連續(xù)型帶觸碰條款)”產品,投資期限為90天,掛鉤標的為滬深300指數(shù),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2%。
  若掛鉤指數(shù)在投資期內曾經達到期初價格的112%,則產品到期收益率等于固定收益率與浮動收益率之和,即5%+7%=12%。否則,到期收益率為5%。
  而從該產品的實際情況來看,掛鉤指數(shù)期初價格為2278,其在投資期內表現(xiàn)為振蕩下跌走勢,未曾上漲至期初價格的112%,因此產品到期收益率等于固定收益率與浮動收益率之和。同時,因期末價格下跌至2138,故浮動收益率為0,產品到期收益率為5.00%,僅獲得預期最低收益率。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