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業投資 » 避開銀行理財產品的“潛規則”

避開銀行理財產品的“潛規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24 08:43  瀏覽次數:18
  1.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
  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也是:低風險、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過去的一年里,多家銀行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2.募集期藏有玄機,理財收益會被“攤薄”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3.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隨著銀行間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很多銀行都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如某商業銀行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因為預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到期的收益。
  4.產品評級不見得靠譜
  風險評級很多情況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5.風險提示不清楚
  銀行產品說明書、合同等專業術語多,對本質風險揭示少,無實際意義。
  6.資金投向要關注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投向不明。
  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二級市場如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7.不去觸碰“霸王條款”的理財產品
  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里,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把投資者的收益榨干吸盡。
  8.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發還是代銷
  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寫著“銀行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這樣的聲明。銀行只承認是代理、委托關系,若出了事,它不負責。
  9.超高收益往往是“鏡中花水中月
  目前結構性產品多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由于觸發條件等的嚴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淪為銀行營銷的噱頭。
  10.隱藏費用突出
  與明面上的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率”問題更為突出。多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計算公式為“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銀行最大的收費恰恰被隱藏在這個“等”里面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