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國內股市主板,投資者大多表示失望和無奈:滬指徘徊在2000點(十多年前就到過這樣的水平),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處于歷史新低。猶記2007年間,滬指漲勢如虹,攀上6000點高位,市盈率超過60倍,那時有人提出股市萬點論,招來無數歡呼。但此時,若有人說股市前景光明,則召來罵聲一片。
市場還是那個市場,上市公司還是那些上市公司,為什么投資者的態度天壤之別?很簡單,許多投資者在股市上漲時頭腦發熱,高度樂觀,常會高估市場的投資價值,卻在股市下跌時焦慮不安,極度悲觀,往往與低估值的機遇擦肩而過。
首先,投資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投資者的情緒左右,投資者對投資標的(股票、房產等)價值的看法并非按照科學的估算,而是按照情緒來決定,如投資標的價格一路看漲,認為“很有投資價值”,否則認為“沒有投資價值”。但長期而言,最終決定投資標的價格走勢的,確是按照科學估算出的價值,而非投資者憑情緒判斷出的“價值”。2007年底滬指攀上6000點時,市場人士憑樂觀情緒判斷A股主板“很有投資價值”,結果A股被超過60倍市盈率的“科學估值”一直牽引著長期下行。
其次,投資者生怕錯過機會的貪婪,決定了順水推舟的投資狂熱,促成金融史上一次又一次事后看來幾近荒謬的大泡沫。本世紀伊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經過幾年持續上漲超過5000點,對應平均市盈率超過70倍,泡沫已顯而易見。然而,當時投資者情緒隨市況而高漲,每當有回調,很多人高喊“那可是一生只得一回的機會”跑步入市。結果,跑步入市變成“跑步送錢”,納市一路跌至1000余點。至于比5000點時好得多的買入機會,后來多著呢!
“忘記過去,放眼未來”的過于樂觀態度,往往讓投資者一次又一次陷于泡沫中。結果,一次又一次把自己辛勤勞作賺得的收入,通過這種輕率的投資行為送給他人。巴菲特說過很睿智的一句話:“人們最值得吸取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從過去的失誤中吸取教訓。”而投資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這次不同!”且看,納市在本世紀初崩盤的國際經驗,加上A股2008年大跌的國內教訓,絲毫不能阻擋投資者追捧國內創業板的步伐:創業板前期成功沖過1500點,經過一年多大漲,市盈率達62倍,接近A股歷史高點。人們認為,創業板代表中國的未來,沒什么好擔心的。其實,創業板60多倍市盈率對應的是不足2%的投資報酬率。根據WIND數據,A股去年前三季凈利潤同比增長14.29%,滬深300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2.33%,均高于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個位數利潤增速。截至今年1月23日,在已公布去年度業績預告的199家創業板公司中,僅有120家公司預增,占比剛剛六成。業績不佳者占比近四成。一貫被寄予厚望的成長性,其實
也只是傳說。
盡管創業板估值已達到納市本世紀初和A股2008年崩盤前的水平,投資者仍因害怕錯過投資機會而趨之若鶩。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全拋之腦后。實際上,溫故而知新,現在不湊這個熱鬧,今后以現在的半價購買絕大多數創業板股票的機會多得很。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投資行為受投資者情緒影響往往會踏入誤區。克服人性的弱點,建立理性的投資理念,才是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此而言,投資所面對的難以戰勝的敵人不是市場,恰恰是投資者自己。